春耕时节,青山村的每一天都被晨曦中的鸡鸣唤醒。炊烟袅袅升起,远山朦胧在雾气中,仿佛沉睡的巨人。村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木犁压过泥土的声音,伴随着水牛低沉的喘息,织成一曲乡村的晨歌。
李槐从简陋的宿舍里走出来,肩上挎着一个旧书包,里面装满了他珍视的课本和讲义。他脚下的路,是通往村里祠堂的石子小道,也是他心中通向希望的路。
祠堂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屋里几张破旧的长凳和一块临时挂在墙上的黑板,构成了青山村唯一的“课堂”。李槐将书包放在讲台上,抬头看了看眼前的几名学生——大多是十岁上下的孩子,衣衫褴褛,脸上带着羞涩,却也有一丝期待。
“小满,你来背昨天教的《咏柳》。”
坐在前排的小满站了起来,她扎着两条麻花辫,声音虽有些发抖,但背诵得清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李槐满意地点点头,随后让其他几个学生跟着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孩子们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不整齐,却在破旧的祠堂里回荡出一片生气。
这些简单的诗句,让李槐感到一种隐隐的力量。他相信,教育是能改变一切的力量,就像一颗种子,虽然微小,却能在适宜的土壤里破土而出,生根发芽。
课后,李槐走出祠堂,抬头看了看村里的田野。村民们正在分片耕作,一片忙碌。他知道,自己的理想种子,要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却没有一条平坦的路。
那天下午,他决定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送孩子们来上学。他的第一站是赵家。赵老大是村里最有力气的庄稼汉,他的两个儿子正是读书的年纪。
“赵大哥,你家老大和老二年纪不小了,读点书是好的,至少认几个字,懂点道理,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李槐耐心地说道。
赵老大停下手中的锄头,用袖子擦了擦汗,皱着眉头说:“李先生,读书当然是好事,可咱家地里活儿多,孩子们不上地,谁帮忙?粮食可不是书本上种出来的。”
李槐心中明白,这样的回答他会听到很多遍,但他仍坚持道:“赵大哥,读书不是为了让孩子们今天就种地少,但他们以后能过得更好啊。知识能改变命运,不是说说而已的。”
赵老大摇摇头:“道理是好,可我们穷人家没那条件。再说,村里人多半不识字,也没见少活一口饭。”
李槐叹了口气,知道这次动员无果,但他没有气馁。他转身去找下一家,嘴里念叨着:“种子落地,总有一天会生长。”
入夜时分,李槐回到宿舍,刚点上油灯,门口传来一阵轻轻的敲门声。他起身打开门,只见陈桂花提着一篮鸡蛋站在门外。
“李先生,这是我家鸡下的,拿去补补身子。”陈桂花脸上带着笑意,身后的月光勾勒出她瘦削却坚韧的身影。
“桂花嫂,这怎么好意思?”李槐连忙摆手,“你日子也不宽裕,怎么还拿这个给我?”
“我们穷是穷,可道理我懂。”陈桂花放下篮子,“你教小满读书,我是支持的。孩子懂点书理,将来能有个出息,也就比我这苦日子强。”
李槐看着她,眼里多了一分感激:“谢谢你相信我。”
“李先生,别谢我。”陈桂花叹了口气,“你说的那些,村里人也不是不懂。只是这些年穷惯了,大家不敢赌。”
“我明白。”李槐点点头,“但我还是要试试。只要有一个孩子愿意上学,我就会坚持下去。”
陈桂花点头:“有我在,小满一定会一直跟着你学。”
第二天一早,李槐走进祠堂时,意外地看到原本冷清的课堂里,多了几个新面孔。这些孩子站在墙角,眼里带着好奇和害羞。陈桂花站在一旁,带着笑容解释:“这是我去说动的几家人,先让孩子们来试试。”
李槐的心头一热,他朝孩子们走过去,温和地说道:“欢迎你们来上课。这里是你们可以自由思考、快乐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