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不愿送孩子上学,我们就让学校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看到改变的好处。”
赵春山闻言一愣,随后缓缓点头:“你这想法有点意思。”
几天后,赵春山召集全村的村民,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地点就设在祠堂前,虽然屋顶还在漏水,但大家还是聚集了过来。
“今天我们开会,不是为了争吵,而是为了商量。”赵春山开门见山,“山洪的事,是天灾。但我们村要发展,不能老被天灾打垮。咱们不仅要修好水渠,还要修祠堂,把祠堂改造成学校。”
“修祠堂?还要改成学校?”一个老人站起来,“祠堂是祖宗留下来的地方,怎么能随便改动?”
赵春山没有急着反驳,而是看向李槐。
李槐缓缓站起身,说:“各位叔叔婶婶,祠堂是祖宗的地方,但教育也是为了咱们的后代。把祠堂改成学校,是让咱们的孩子们记住祖宗的同时,也能走出去,学到新知识。这样,咱们的村子才能更有希望。”
村民们低声议论,有些人开始点头赞同。
“先修水渠,再修祠堂,行不行?”赵春山补充道,“修祠堂的钱,不是大家掏,而是从村里的公共资金里出。一边修水渠,一边让孩子们继续上课。大家觉得怎么样?”
这一次,没有人反对。
会后,李槐带着孩子们继续在大树下上课。祠堂的修缮工作也慢慢展开,村民们有的主动来帮忙,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也悄悄捐了些材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满拿着一束野花跑到李槐面前,笑着说:“先生,这些花好看吗?”
李槐低头一看,那些花虽然颜色并不鲜艳,但却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他笑着说:“好看。这些花就像咱们村一样,经历了风雨,但会越长越美。”
远处,赵春山正带着村民修渠,而祠堂的屋顶上,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与天边的彩云交相辉映。风雨之后,青山村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里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第四章
青山村的日子逐渐恢复了平静。水渠终于完成,虽然工期比预期的要长,但村民们纷纷松了一口气。而祠堂的修缮工作也在加速进行中,每个人都在为村子的未来贡献着一份力量。
李槐的教学也有了起色。虽然村里大多数孩子还是不愿意来上学,但小满却每天都准时出现在教室前,带着她那满是朝气的笑容。李槐看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春天的气息逐渐消散,青山村开始步入夏季。田野间的麦浪起伏,河水依旧缓缓流淌,村子里的一切都像是沉浸在一幅安静的画卷中。
然而,青山小学的建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祠堂虽然已经被清理干净,但要将它完全改造成教室,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村民们的积极性虽然被调动了起来,但毕竟大家的生活仍然比较艰难,捐助的物资和劳动力也并不多。
这一天,李槐再次站在已经修缮一半的祠堂前,面对着村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
“我想,我们可以先把一间教室给修起来,剩下的工程可以慢慢做。只要有一间教室,孩子们就能有一个相对正规的学习场所。”李槐看着村民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这座小学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共同的心血。”
赵春山站在一旁,点了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大家伙要相信,学校一旦建好了,孩子们能接受教育,咱们村的明天就能更好。”
接下来的几天,李槐和村民们一起忙碌起来。虽然大家的力量有限,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不仅仅是修一座学校,更是为未来的希望铺设道路。
有一天,陈桂花突然来到工地,她手里拿着一些布料,向李槐递了过去。“李槐,我知道你这几天忙得团团转,孩子们的课本和文具,虽然咱们这里条件有限,但我给他们准备了一些布袋和手工做的书包。”
李槐接过布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