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那天起,课堂里多了几声稚嫩的读书声。孩子们的笑脸,像初春破土而出的嫩芽,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
尽管依然有村民对此持观望态度,但李槐相信,教育的种子已经在青山村生根发芽。只要用心去浇灌,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也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夜深时分,李槐在灯下翻开一本旧书,用笔在纸上写下了一句话:“山河共鸣,未来的希望就在这些孩子身上。”
第三章
盛夏的青山村,空气湿热,雨水频繁。村外的青山和村前的长河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翠绿和灰蓝交织成画。可是这片宁静之下,村庄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笼罩——不仅是天空的风雨,也是村民们心头的迷惘与争执。
那是一场村里多年未遇的大暴雨。连日的阴云终于崩塌,瓢泼大雨在一个深夜倾泻而下,像要吞没整个青山村。河水暴涨,夹杂着泥沙和枯枝,一路咆哮着冲下山涧,几乎淹没了沿河的稻田。
清晨时分,雨势稍歇,村民们纷纷涌向河边查看灾情。站在河岸上,李槐看到原本整齐的稻田已经变成了泥泞的沼泽,而几座用木板搭建的小桥被山洪彻底冲毁。
赵春山急匆匆赶来,他的脸上布满疲惫:“大家别慌!先检查损失,牲畜都赶到高处了吗?”
村民们纷纷抱怨:“村长,这河堤早该修了!咱们去年就说过,谁听过咱的话!”
“就是!要不是修那水渠占了地,哪有今天这场灾!”
赵春山眉头紧锁,试图平息众人的愤怒:“现在不是争执的时候,先救灾!有事等水退了再说!”
李槐站在人群后,默默注视着眼前这一切。他感到一种沉重的无力感,不仅来自于自然的无情,更来自于村庄内部日渐加深的分裂。
雨后的几天,山洪带来的泥沙堵塞了田间的灌溉渠,村民们开始抱怨修水渠是个错误的决定。与此同时,青山小学也未能幸免——祠堂的屋顶在暴雨中漏了水,教室的一角被冲刷得满是泥泞。
“先生,我们还上课吗?”小满怯生生地问,手里拎着一只破旧的书包。
李槐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当然上课。屋顶坏了,我们可以在外面上。”
于是,在阳光初露的第二天清晨,李槐带着孩子们在村口的大树下摆好了长凳。一块旧木板临时充当黑板,孩子们席地而坐,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声,反倒添了几分诗意。
然而,村民们的议论却并未停止。
“现在忙着抢修农田,他还有心思教书?”
“孩子们能帮忙干活,干嘛天天念那些书?”
这些低语传入李槐耳中,但他只是抿着嘴,默默地在黑板上写下:“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赵春山并没有忽视村民们的抱怨。连日来,他为了协调修复工作四处奔波,嗓子已经沙哑。他来到田间视察,发现一些村民并未配合修复灌溉渠,而是自行用土堆垒坝。
“不能这么干!你们这样只会把水堵到别人的田里!”赵春山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一股严厉。
然而,其中一个中年村民站出来,不服气地说:“村长,你让我们修水渠,是为了谁好?水渠修了,咱田却荒了。要不是你去年听那些‘专家’的,咱们能这样吗?”
其他村民低声附和,赵春山一时语塞。他知道,这是山洪之后积压的矛盾爆发了。
回到村委会,赵春山对着满桌的文书发愣。李槐推门而入,看到村长憔悴的神色,轻声问道:“春山哥,怎么了?”
赵春山叹了口气:“老李,我是不是做错了?我想让村子发展,可大家似乎都在反对我。”
李槐拍了拍他的肩膀:“春山哥,没有人天生就能做对每一件事。重要的是,你一直在为大家的未来努力。”
赵春山苦笑:“可光有努力不够啊。村里的变化太大了,很多人一时接受不了。我真怕再出什么乱子……”
李槐沉思片刻,说:“不如借这次修水渠的机会,把祠堂也修一修。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