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那时,我虽然明白他们对弟弟的期待,但心里难免有些许酸楚。或许,父母永远无法理解的是,自己也有梦想,也有期待,只是这些梦想,似乎永远都被放在了“副产品”的位置上。
然而,在这片期望与压力的氛围中,我也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同。弟弟逐渐上了小学,生活的节奏变得更为紧凑,爸爸妈妈的精力几乎全都投入到了弟弟身上。每天忙碌的工作,周末的辅导和安排,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关心我和姐姐的心情。看似平凡的日子里,父母对于弟弟的期望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至于我和姐姐,渐渐地就成了生活的“旁观者”。即便偶尔参与其中,也只是从旁观看弟弟的成长,像一个无声的影子,陪伴在他们身边,却始终没能引起太多的注意。
尤其是我,在康复的过程中,每一天都在用尽全力去努力,但每当我看到父母目光中对于弟弟的期待时,我不禁怀疑,自己在他们心中究竟是怎样的存在。或许,父母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给我的期望,远远没有给予弟弟那样的重量。我不是他们心中那个可以寄托未来的希望,我只是那颗随着时间流转而不断飘零的尘埃。
但在这样的日子里,我渐渐明白,父母的期望并不是他们不爱我,而是他们的爱已经无声地化作了对弟弟的关注。也许,他们从未意识到,在我心中,除了不断的努力和挣扎,还有同样强烈的渴望,那就是被理解、被接纳和被珍惜。
我不怪他们,我理解他们的焦虑与期待。我知道,他们在心底深处,也会担心我将来会怎样,是否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走得更远。但这一切,注定是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的,甚至连我自己都无法预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我依然会在每一天的训练中努力,不仅是为了父母的期望,更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坚持——那份不愿被命运击败的决心。或许,我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那颗星,但我依然希望能在这片漆黑的夜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第五章:迷失的十三岁
十三岁,对于许多人来说,是迈向青春期的年纪,然而对于我来说,十三岁却成为了我迷失的起点。
那个时候,我渐渐听说过一些关于脑瘫的事。听说,十三岁是脑瘫儿童定型的年纪,如果在这时没有显著的改善,日后的努力就可能无法再改变什么。那一刻,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直以来,医生、家人、甚至我自己,似乎都把希望寄托在康复训练上,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可能注定与别人不同。
生活中没有什么人真正能够理解我。当我看到同龄孩子在操场上飞奔、自由地玩耍时,心里不仅充满了羡慕,还有一种深深的自卑。那些简单的动作,哪怕是最普通的奔跑和跳跃,对我而言,都仿佛是一场无法跨越的鸿沟。
而家庭,也渐渐无法给我想要的温暖。父母虽然尽力给我提供康复的机会,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弟弟身上。弟弟逐渐展现出他的聪明与能干,成绩越来越好,每次看到父母为他骄傲的眼神,我心里不禁泛起一股隐隐的酸涩。
那时候,我开始沉迷于电子游戏。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