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姓张,单名一个泽,你叫我阿泽或者小张都行……”
“好,那我就叫你阿泽吧。”他语速很慢,很容易让人跟上。
我们的初次见面并没有更多言语,倒像是顺其自然地就放松下来。
他把手里的袋子放在桌上,扭头对我说:“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欢茶点,我路过茶餐厅的时候随手买了一盒蛋挞,你要不要吃点?”
我当然想来香港尝尝地道的蛋挞,于是连声道谢。
刚吃完一口香甜的蛋挞,我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开始。想到自己在香港最初的陌生与忐忑,如今却在宿舍里碰到了一个同样境遇的交换生,不禁暗自感慨缘分真是巧妙。
初到港城大学,生活的节奏完全不同于我在内地的大学。这里的课程多采用英文授课,上课讨论时常常需要展示PPT或者参加辩论。虽然我是英语专业背景,但是当要真正用它来完成大量的课业和小组讨论时,还是颇感到压力。
在宿舍里,除了我和梁亦风,周围还有来自韩国、英国、日本的交换生。我们这一层共住了六个房间,每间都住两人。
走廊上有公共的小休息室,偶尔我们会在那里坐坐。大多数人喜欢用英文沟通,或者混合着粤语和英语,只有我和亦风会在私下里用普通话讲几句,也让我们显得有点“特立独行”。
不知是不是由于远离家乡,加上在这座繁华都市里奔波的缘故,我总是会不自觉想跟亦风多交流。
最初我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话题,每次都仅仅是闲聊:你今天上什么课啦?香港的饭堂菜式还习惯吗?哪一天有没有去维港夜游?又或者我们会探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八卦,比如某个教授上课如何幽默、某个同学穿得如何奇葩之类。
慢慢的,宿舍就变成了我们不自觉的“避风港”。白天的学习和社交都需要绷紧神经,说英文的时候还好,可如果要应对快语速的粤语或者其他口音,我常常觉得脑袋转不太过来。
一回到宿舍,看到亦风,听到那带着微微南洋味的普通话,就让我的疲惫感卸下一半。
亦风很安静,却也很包容。
他有时候会坐在床边看书,几本繁体字中文小说或者英文原版的文史读物。
他说他念的是商科,但对文学、社会、文化方面也非常感兴趣。偶尔他会向我借一些课本看看,或者和我聊聊金庸、古龙、琼瑶和亦舒这些香港作家。
有时他还会提到一点马来语或者广东话中有意思的谐音,我作为大陆来的学生,便也告诉他一些内地近几年流行的词汇。
记得一次深夜,我埋头在桌前敲论文,亦风似乎也失眠,就坐到我的桌边,递给我一杯热牛奶。
那会儿外头下着小雨,宿舍窗户玻璃上映着路灯的昏黄。亦风轻声问:“是不是最近作业特别多?”
我揉了揉眼睛,点点头,“是啊,三门课都要交project,这里好像课程节奏很快……我有点跟不上。”
他轻笑一声:“我也一样,白天上课都快要睡着了。”
我也跟着笑,然后我们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我清晰记得他的侧脸,昏暗灯光下,看起来有种温润的轮廓。
我心想或许是因为他常年在热带生活,肤色略微有点偏小麦色,但看上去十分健康。他眉目间有种淡淡的神采,像是在思考什么,却不说出来。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样并肩一起熬夜学习,其实很温暖。虽然只是交换一年,但我能在这繁忙、压力又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