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生的环境里,交到这样一个朋友,实属幸运。
可是奇怪的是,每当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他,想问他一些私人的问题,比如他在文莱的家庭、之前的学校生活,他总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或者微笑着转移话题。
我也不好意思追问得太深。毕竟我们才刚认识不久,每个人心里可能都会有一些需要留白的部分。
大约一个多月过去后,我和亦风的关系在别人眼里似乎愈发要好。
一起吃饭、一起选课,周末也一起去逛庙街、维港,每回都拍很多照片留念。
对其他交换生来说,我们俩或许显得太过于“亲密”。
但既然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习惯,也有相似的喜好,大家也都见怪不怪。
然而两个人相处久了,矛盾也在所难免。
第一次不快,是因为宿舍的公共卫生。
那天我因为上课回来很晚,看到垃圾桶里塞满了零食包装,还有没扔的外卖盒子,散发着微臭味。
我在外面已经累得够呛,看着脏乱的宿舍心情更加烦躁,就抬高了声音:“梁亦风,你怎么没把这些垃圾扔掉啊?”
亦风正半躺在床上刷手机,闻言愣了愣,说:“我打包了(包住了),留着……好像也没什么关系。”
我皱眉,语气有些不耐:“可是都满了这么多天了,也不至于没人倒吧?你是看我一直扔垃圾,就也懒得理了?”
或许是我太急躁,声音带着些指责。
亦风脸上出现一丝尴尬,随即也有点不悦地说:“我又不天天在宿舍,你也知道我这几天要准备商科大作业,回来就倒头就睡。更何况,垃圾桶里也有很多你丢的东西吧?”
我被他这一反问,心里更不高兴:“我没有说我不扔,只是你也可以动动手吧?”
那是我们第一次正面起了冲突。
坦白说,现在回头看,实在是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暴露了我们在生活习惯上确实存在差异。
那晚我赌气拿起垃圾袋,狠狠地拎出去扔掉,也没再说话。
亦风则默默地坐起身,盯着书桌上的笔记发呆。宿舍里的气氛变得很僵,我们各自心里都觉得委屈。
第二天,我在洗手池洗脸的时候碰到亦风,他想开口说什么却又停住。
直到下午下课后,他才约我去学校附近的小公园走走。小公园里有棵巨大的榕树,绿荫浓密,一群本地老人坐在石凳上聊天下棋。
我们则坐在围墙边,看着那片树荫。
亦风主动先道了歉:“那天我也有点懒散,没照顾好你的心情。其实家里很少让我做家务,我确实忽略了这方面。”
我想了想,也释然地说:“是我态度不好了,我当时也累。”
就这样,小矛盾得到了小和解。
看似没什么大问题,但却在我心里留下一道微妙的痕迹:原来他并不是永远那么温柔的人,他也会有脾气、有情绪;而我也并非总是那个能包容一切、笑对一切的“好室友”。
人和人之间,一旦踏入了彼此的生活领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碰撞。
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往往就是在这些碰撞中慢慢增温、发酵。我发现,自那次后,我们之间反而拉近了另一层距离。
偶尔我看他坐在床沿发呆,会问他在想什么;偶尔我因为写论文熬夜,他会给我递上一杯温水。我们不再仅仅只是语言上的默契,也逐渐多了一些生活上的体贴与关心。
在香港的日子似乎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圣诞节前后。港城大学有不少留学生回国探亲,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