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来。但205床患者家属的话已经传遍了网络:某三甲医院年轻女医生用药不当,导致患者严重过敏,差点丧命。配图是几张病历照片和检查报告,还有沈夏惊慌失措的侧脸。
评论区炸开了锅: "这么年轻就敢独立值班?" "现在的医生都这么不负责任吗?" "建议吊销执照!" "听说是关系户,不然怎么能进三甲医院?"
没人知道的是,此时的沈夏正在医院地下停车场的角落里吐得昏天黑地。化疗后的反应比往常更严重,她扶着墙壁,努力平复呼吸。手机里是主任的未接来电,她用颤抖的手指回了条消息:"我没事,马上回去值班。"
擦掉嘴角的痕迹,整理好凌乱的白大褂,她强撑着回到值班室。桌上堆满了待处理的病历,还有一份医院要求她写的情况说明。
"沈医生,你脸色很差,要不要去休息一下?"护士小王担心地问。
"不用,我再坚持一会儿。"她打开电脑,开始写报告,"今晚还有几个病人要观察。"
凌晨三点,走廊一片寂静。值班室的灯依然亮着,沈夏伏案工作的身影印在磨砂玻璃上。她不时停下来查阅文献,或是翻看以前的病例记录。桌上的保温杯里,红糖水早已凉透。
她知道,明天会有更多的质疑和指责。但现在,她只想把这个病例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过敏反应?是否存在其他预警指标?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窗外的槐树在风中轻轻摇晃,投下斑驳的影子。沈夏抬头看了看天空,又是一个无眠之夜。她习惯性地摸了摸颈部的肿块,那里的疼痛提醒着她:时间不多了。
护士站的值班记录本上,她写下最后一行字:"夜班交接:205床患者情况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建议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上,医院召开紧急会议。院方决定成立调查组,由陆杉负责彻查此事。没人注意到,会议室后排的沈夏悄悄擦去嘴角的血迹,将一个装满病理报告的文件袋紧紧攥在手里。
那些报告上赫然写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期IV期。首次确诊日期,正是三个月前。
第二章:追踪
医院会议室里气氛凝重。陆杉站在投影仪前,正在汇报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
"事发当晚的监控显示,患者入院时间是晚上九点十五分。"他指着屏幕上的时间轴,"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38.9度,无其他特殊症状。患者否认有任何过敏史。"
与会的医护人员都屏息听着。这起医疗纠纷在网上持续发酵,医院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值班记录,沈医生开具的处方完全符合诊疗规范。使用的都是常规退烧药物和抗生素,剂量也在标准范围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