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年轻女子搀扶着一位满脸通红的老者走了进来。
“张大夫,我祖父病得很重,请您救救他!”年轻女子焦急地说道。
我和张婆婆赶紧上前帮忙,将老者扶到诊椅上。我伸手为老者把脉,发现脉象洪大有力,再看他面红耳赤,呼吸粗重。
“老丈可是经常头晕、耳鸣?”我问道。
老者点头:“是啊,最近总觉得头重脚轻,走路都不稳当。”
“可有胸闷、心慌的症状?”
“有,尤其是夜里更严重。”
我心中已有判断——这是典型的高血压症状。在现代,这是再常见不过的慢性病,但在唐朝,人们对此知之甚少。
“张婆婆,”我转头低声道,“老丈这是血脉壅塞之症,需要活血化瘀,平肝潜阳。”
张婆婆点头:“你来开方子吧。”
我提笔写下:天麻、钩藤、石决明、夜交藤、菊花...这是我根据现代降压药中药方调整的方子,既能降压,又符合当时的药理。
“除了服药,还要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咸腻。”我一边写方子一遍叮嘱,“每日可以适当散步,但不要剧烈运动。”
老者的孙子接过方子,连声道谢。张婆婆在一旁看得连连点头。
还没等我们喘口气,又一位病人走了进来。这次是一个抱着婴儿的年轻妇人,孩子满身发红,哭闹不止。
“这孩子昨晚开始发热,浑身都是红点,怎么都退不了热。”妇人心疼地说。
我仔细查看婴儿的症状:皮肤上布满红色斑丘疹,还伴有发热。这情况,很像是麻疹。
“不必太担心,这是时行之症。”我安慰道。在古代,麻疹被称为时行痧。
我开了一副清热解毒的方子,又特意叮嘱:“煎药时火候要小些,药凉了再喂。这几天要让孩子多喝水,房间要常常通风,但不要让孩子受凉。”
这些在现代很基础的防护知识,在唐朝却显得新颖。张婆婆在一旁连连称是,还把我的话都记了下来。
“婉儿,你的艺术当真是不凡。”等病人走后,张婆婆感叹道,“尤其是这些调护之法,老身行医多年都未曾想到。”
我心中一暖。这些在现代医学中再普通不过的知识,在这个时代却能帮助更多人。
正午时分,医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一个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被两个随从搀扶着走进来,看衣着打扮应该是个富贵人家的老爷。
“可是张大夫?”男子面色发黄,说话有气无力。
“在下是张大夫的学徒。”我上前行礼,“请问老爷有何不适?”
男子露出迟疑之色,显然对我这个年轻大夫有些怀疑。张婆婆见状,连忙出来打圆场:“这位是林大夫,医术很是了得。”
在张婆婆的劝说下,男子总算同意让我诊治。我仔细询问症状:食欲不振、腹胀、小便发黄,这些症状加上他的面色,让我想到了一种可能。
“老爷可否让我看看您的眼睛?”
我掀开男子的眼皮一看,果然眼白发黄。再加上他的其他症状,极有可能是黄疸。在现代医院,这需要做各种检查才能确诊。但在这个时代,我只能靠经验判断。
我开了一副茵陈蒿汤的加减方,同时建议他戒酒、清淡饮食。男子虽然一开始对我将信将疑,但听我分析病情头头是道,态度渐渐恭敬起来。
“林大夫年纪轻轻,却知识渊博。”临走时,男子感叹道,“若病情好转,必当重谢。”
送走了这位贵人,张婆婆笑着拍拍我的肩膀:“婉儿,你今天可是给济世医馆长脸了。”
我微微一笑。其实我心里很清楚,现代医学的优势在这个时代实在太明显了。但我必须小心,不能表现的太超前,以免引起怀疑。
夜幕降临,我在油灯下翻看张婆婆给我的医书。这些古老的医学典籍虽然有很多现在看来不够科学的理论,但其中页蕴含着先人的智慧。我需要把现代医学知识和古代医术结合起来,才能在这个时代好好行医。
望着窗外的月光,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不仅是一个医者的责任,更是我穿越到这个时代的意义。
第003章 太医署风波
“林大夫!林大夫!太医署来人了!”
清晨,小药童慌慌张张地跑进医馆。我正在整理药材,闻言抬起头,只见门外站着两名身着官服的人。
“请问是林大夫?”为首的男子拱手道,“在下是太医署典药,奉太医署少卿之名,特来相请。”
我心中一惊。太医署是朝廷管理医药的最高机构,他们怎么会来找我?
张婆婆闻讯赶来,听完来以后脸色也变得凝重:“不知太医署少卿为何事相召回?”
“实不相瞒,”典药压低声音,“少卿大人的爱女突发急症,太医署诸位大夫都束手无策。听闻林大夫医术高明,特来相请。”
我和张婆婆对视一眼。这可是个危险而又与机遇并存的局面。若医治成功,济世医馆必定名声大噪;但若治不好,恐怕会惹来麻烦。
“婉儿,”张婆婆拉着我的手,低声道,“你要小心。太医署那些人,最是自持身份。”
我点点头,随即收拾好医具,跟着典药离开。一路上,我的心情越发沉重。在现代医院,我经历过无数危机病例,但在这个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时代,每一次治疗都是挑战。
太医署坐落在长安城的东北角,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刚进大门,就看见庭院里几位身着官服的太医正在激烈争论。
“必是中毒!”“不,是心疾发作!”“依我看是邪祟入体...”
他们看到有人进来,争论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转头看向我。一位面容威严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这位就是林大夫?" 我正要行礼,突然一个冷冷的声音插了进来:"少卿大人,让一个女子进太医署, 是否不合规矩?" 说话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正是此前在医馆见过的王大人。
没想到他竟是太医署的官员。 "王大人,"少卿沉声道,"现在救人要紧,规矩先放一放。林大夫,请随我来。" 穿过几进院落,来到一间精致的闺房。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正躺在床上,面色苍白, 双眼紧闭,呼吸急促。床边站着几位太医,见我们进来,纷纷让开。
我立即上前诊脉。少女的脉象又细又弱,这是休克的典型表现。再看她面色发青, 嘴唇发紫,极可能是过敏性休克。 "令爱可曾食用什么特别的东西?"我一边诊察一边问道。
"今早用了一碗燕窝羹。"少卿急道,"往常都好好的,怎么今日..."
"快去取生姜、葱白!"我突然提高声音,"再准备艾灸和银针!" 众人一愣,但少卿还是立即吩咐下人去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