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秦原。
出生在西南部偏远得仿佛被世界遗忘的农村角落。
村子四周环山,农田错落其间,每日清晨,公鸡打鸣与炊烟袅袅便是生活的序章。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他们粗糙的双手在土地里刨了大半辈子,只为我和弟弟能有个不一样的未来,盼着我们能走出这大山,去见识外面的繁华天地。
还记得小时候,村里偶尔来电工维修电器,那对我来说就像是盛大的节日。我会像个小尾巴一样紧紧跟在电工师傅身后,眼睛瞪得溜圆,一眨不眨地盯着那些复杂的线路和零件,仿佛它们藏着开启神秘世界的钥匙。心中那颗对科技充满向往的种子,便在这样一次次的好奇注视中,悄然种下。
凭借着自己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挑灯夜读的刻苦,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主修计算机专业。大学的校园就像一个知识的万花筒,丰富多彩得让人目不暇接。可我从未在这花花世界里迷失,图书馆和实验室成了我最常出没的地方,那些晦涩难懂的代码和算法,在我眼中却是通往梦想彼岸的密码。同学们笑我是个“书呆子”,我只是笑笑,不予理会,因为我深知,唯有知识才能真正改变我和家人的命运。
毕业后,怀揣着对未来的炽热憧憬,我独自踏上了前往上海的列车。当这座大都市的轮廓逐渐清晰,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直插云霄,川流不息的车辆如同涌动的钢铁洪流,熙熙攘攘的人群散发着蓬勃的活力,我既兴奋又紧张。幸运的是,过往积累的扎实专业知识没有辜负我,让我顺利叩开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大门,成为了负责金融借贷项目软件设计的产品经理。
初到上海的日子,虽说辛苦,却也无比充实。我租住在一个狭小昏暗的出租屋里,每天伴着晨曦早早起床,一头扎进拥挤的地铁,随着人潮奔赴职场。夜晚,加班到深夜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加班到深夜,摸了摸日渐稀疏的头发,不禁感叹:“唉,我这还不到30,头发就少了这么多,到30了该咋办呢?”
尽管月薪只有一万出头,可每当看到自己参与设计的软件逐步上线,为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那份成就感便会在心底油然而生。每个月,我都小心翼翼地规划开销,只为能多省下些钱,心心念念着攒够一定数额,就把父母接到身边,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然而,随着时间缓缓流逝,上海这座城市宛如一位多面佳人,逐渐向我展现出她的另一面。每当夜幕如黑色绸缎般轻柔地落下,漫步黄浦江边,华灯初上,街头巷尾的酒吧、夜店便如梦幻之地般亮起炫目的灯光,动感的音乐如潮水般汹涌而出。看着身边的同事们下班后摇身一变,换上时尚靓丽的衣服,结伴涌入那些纸醉金迷的地方消遣,我的心中渐渐泛起了一圈圈涟漪。
有一次,在同事们的极力怂恿下,我生平第一次踏入了那充满诱惑的夜店。门扉开启的瞬间,震耳欲聋的音乐如猛兽咆哮般扑面而来,五光十色的灯光交织闪烁,似梦幻泡影又似迷幻漩涡,舞池中那些尽情摇摆的男男女女,释放着肆意的热情,我仿佛一脚迈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瞬间迷失了自我。
就在那个晚上,我结识了夜场领班阿佑。他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根根发丝都像是精心打理过,透着一种世故与精明。身上那身剪裁得体的黑色西装,将他挺拔的身形勾勒得恰到好处,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强大气场。当他得知我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后,眼睛顿时亮了起来,那光芒仿佛是发现了稀世珍宝,热情地与我攀谈起来,并主动互换了联系方式。
从那以后,阿佑便时不时地给我发信息,有时是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奇闻趣事,那些故事带着都市特有的烟火气与新奇感;有时则是询问我工作上的情况,言语间满是关切。起初,我并未太在意,只当是多了一个普通朋友,偶尔闲聊几句打发闲暇时光。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沉醉于这种与他交流的感觉,仿佛透过他,我能触摸到那个平日里遥不可及、光怪陆离的繁华世界,内心深处对别样生活的渴望也被悄然点燃。
直到有一天,手机屏幕亮起,阿佑发来的一条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让我的心湖掀起惊涛骇浪。他言辞恳切地说有一个绝佳无比的工作机会,是在境外的一个大型互联网项目,不仅与我所学专业严丝合缝,而且薪资待遇堪称优渥,是我现在收入的好几倍。
他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只要我肯干,用不了多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还绘声绘色地描述已经有好几个同行在那边混得风生水起,名利双收,过上了令人艳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