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短篇故事 一个藏族人的“杀马特造型”

  断地变化和消逝。更在于我们要深刻地懂得,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或许仅仅因为你的一句“我不爱你”,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却有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可能导致地球爆炸这样的极端后果;又或许因为我向草坪上迈出的那一个小小的脚步,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就有可能使某个国家或世界的文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然而,正是在念无常的过程中,我们懂得了内心深处的痛苦,也正是这种痛苦,促使我们迫切地去寻找一个智慧——有常。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即使是还未成佛的悉达多王子也会陷入情绪的波澜,也会暴跳如雷。因为他深知生命的无常,死神每时每刻都在身边徘徊,而自己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正面面对,或许也是因为他不甘心自己的生命就这样在无常中匆匆结束。唯有通过不断地求学和禅修,才能让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安静下来。

  

那些念过无常且达到一定境界的人,会通过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痛苦而领悟到,自己的下一目标或者终身目标,就是去寻找那个有常的“智慧”。然而,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万事万物却都是无常的,这让我们的追寻之路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最后,当有人悟到了有常的“智慧”,并且可以长时间安住于那个“智慧”之中时,这个人便获得了解脱。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段里,他可以说是成佛了。而那些从始至终一直念无常却始终没有悟到有常的“智慧”的修行人,我不敢断言他们离解脱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进步是有限的。

  那个有常的“智慧”在佛教中被称为“心性”,也就是“佛性”。一旦证悟到佛性,那种感觉就如同娶到了一个非常漂亮完美的媳妇,让人愿意为她失去一切。当然,人的容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老,但“佛性”是自己的心,它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衰老。人是会死的,但心是不会死的,只要我们能够悟到佛性,便能找到永恒的安宁与解脱。

  在生活的漫漫长河中,最最最最最最危险的情形莫过于此:你并非佛陀,距离真正的觉悟尚有遥远的距离,然而,你的行为习惯却在不自觉地模仿着佛陀本人。这着实就如同一个生活窘迫的穷人,不去用心钻研富人的挣钱之道,却只是盲目地效仿富人的消费习惯。这般行为,无疑是在给自己埋下诸多隐患。正如济公活佛那经典的话语:“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斯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这句话所指的恰恰就是这种不明就里的盲目模仿。

  当你念经之时,如果无法做到心平气和,那么这样的念经又能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呢?与之相反,或许在打球的过程中,你却能够成功地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在此,我敢十分肯定地断言,后者所带来的功德远比前者更为巨大。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每天都保持着我们在打篮球时所拥有的那种快乐与幸福的感觉呢?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即便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也会因为各种琐事而闹起矛盾,使得原本愉快的氛围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往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关照自我,毫无疑问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在佛教的领域里,若能证悟到佛性,那的确是非常厉害的成就。然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只有当你证悟到了佛性之后,你才能够真正对得起“人”这个身份。因为你是人,所以你就拥有了一种极为强大的“魔法”。总的来说,如果你是人,那么你便如同一位魔法师。这种“魔法”比那能够把水变成火、把火变成水的技能更为强大。甚至就连那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在这种“魔法”面前也会自愧不如。具体而言,这种“魔法”体现在:当你发现自己的老婆出轨了,你却能够心平气和地原谅她;当你的至亲去世了,你却觉得他们并非真正的死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你的心中;当你的儿女因意外身亡了,你却不会怪罪于当事的起因人,而是以一种坦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当你只有一个面包的时候,你却毫不犹豫地将它给予旁边需要面包的人;当你有足够的钱去购买奔驰时,你却选择了五菱宏光,不追求奢华,只注重内心的真实需求;当旁边的人打你时,你却丝毫没有生气,以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这一系列的行为,无不彰显着这种强大“魔法”的力量,也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智慧与力量并非来自外在的物质和能力,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与善良。

  (三)

  真的,真的是再也不想去理会任何人了,这种想法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然后疯狂滋长,直至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并非是那种简单的对清净的向往,也不是出于对独处的喜爱。不是我刻意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也不是我厌弃尘世喧嚣而渴望独善其身。只是,我已经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抵触情绪,那些我认识的人,还有认识我的人,他们就像一团团迷雾,让我迷失又厌烦,就连我的父母亲也不例外。

  在我的眼中,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戴着虚伪面具的演员,他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充满了虚假。他们在不同的场景下,熟练地切换着自己的表情和话语,那副装模作样的姿态,就如同皮影戏中的人偶,看似生动,实则被无形的线操纵着,机械而又做作。而我,在这虚伪的人群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发现自己并没有比他们高尚哪怕一丝一毫。我甚至觉得自己更加不堪,虚伪得更加彻底,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阴险和狡猾,就像黑暗中的毒蛇,时不时地吐着信子,让我自己都感到恐惧和厌恶。

  这种可怕的自我认知,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就如同一个噩梦般紧紧缠绕着我,让我无法挣脱。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我的情绪全部卷入其中,越卷越紧。我的情绪就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橡皮筋,紧绷得随时都可能断裂,每一根神经都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颤抖着。我对老师的不满,如同深邃黑暗的大海,那海是如此之深,深得看不到底,每一层浪涛都承载着我的愤懑。他们在讲台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在我眼中都变得无比刺眼,仿佛都在刻意针对我,又或者是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虚假。而对于至亲,我心中的怨恨也如广袤无垠的天空一般,广阔得没有边际。那是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或许是因为长期的误解,或许是因为内心深处那些无法言说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