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短篇故事 从农民到百万富翁

1

  

在偏远的青山村,广袤的黄土地像是一片沉默的海洋,低矮的泥瓦房错落其间,仿佛是海洋中零零散散的孤岛。李大山就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都是土里刨食的农民,生活的重担如同黄土地般沉重,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

大山身材敦实,常年的田间劳作赋予了他一副结实的体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那是岁月与劳作留下的独特印记。脸上刻满了与他年纪不太相符的沧桑,一道道皱纹像是黄土坡上被雨水冲刷出的沟壑,记录着生活的艰辛。家中仅有几亩薄田,种着些玉米和小麦,一年到头,全家人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可收成却总是紧紧巴巴,除去一家人的口粮和各种开销,所剩无几。日子虽过得清苦,但大山从未抱怨过,他对这片土地怀着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情感,坚信只要肯下力气,总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

这年夏天,一场罕见的大旱如同恶魔般席卷了青山村。毒辣的太阳高悬天空,仿佛要把世间万物都烤化。天空像是被一块炽热的铁板封住,一丝云彩都没有,炽热的阳光毫无阻挡地倾泻而下,将大地炙烤得滚烫。田地里的庄稼大片大片地枯萎,原本翠绿的叶子变得枯黄卷曲,像是被抽干了生命的色彩,无力地耷拉着脑袋。玉米苗的叶子紧紧蜷缩在一起,仿佛在痛苦地挣扎;小麦则像是被打败的士兵,东倒西歪地趴在地上。

李大山看着自家田地里奄奄一息的庄稼,心急如焚。每天天不亮,他就挑起水桶,迈着沉重的步伐去村里的老井打水。老井位于村子的中央,井口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那是一代又一代村民打水留下的痕迹。大山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老井和田地之间,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脚下的土地被晒得滚烫,仿佛要把他的鞋底都融化。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砸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这点水对于干裂的土地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土地像是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深渊,吞噬着每一滴水,却依旧干涸得厉害。

村里弥漫着一种绝望的气息,老人们聚在一起,摇头叹息,感慨这是老天爷不给饭吃,或许是得罪了上天,才降下如此灾祸。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外出打工,他们觉得留在村里种地,这辈子都没什么盼头了,与其在这黄土地上苦苦挣扎,不如出去碰碰运气。李大山的妻子王秀也劝他:“大山,要不咱也出去打工吧,总比在这儿守着这几亩地饿死强。”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王秀的眼神中透露出担忧和无奈,她看着李大山,希望他能改变主意。

李大山蹲在田边,望着远方,沉默良久后说:“秀,我再想想,这地是咱的根,就这么走了,我不甘心。”他的目光坚定地落在那片枯黄的庄稼上,仿佛在和土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时的喜悦至今仍历历在目。这片土地虽然贫瘠,但它孕育了自己的生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他实在不忍心就这么放弃。

夜晚,李大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户纸洒在脸上,斑驳的光影像是一幅抽象的画,却无法安抚他内心的焦虑。他的脑海里不断思索着出路,回忆着自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突然,他想起前几年村里有人种了几亩果树,虽然规模不大,但收成还不错。那人的果园在村子的边缘,每到秋天,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引得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去围观。他想,或许可以尝试扩大果树种植规模,说不定能闯出一条路来。果树耐旱性相对较强,也许能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存下来,而且如果能成功,收益可能比种玉米小麦要好得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大山就早早地来到村长家。村长家的院子里,几只老母鸡在悠闲地踱步,时不时用爪子刨刨地,寻找着食物。李大山敲响了村长家的门,村长睡眼惺忪地打开门,看到是大山,有些惊讶:“大山,这么早,有啥事啊?”李大山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长。村长听后,皱着眉头,神情严肃地说:“大山,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种果树需要技术,还得有销路,万一弄不好,那可就血本无归了。而且,你哪来的钱买树苗啊?”李大山坚定地说:“村长,我知道难,但我想试试。钱的事儿,我再想办法。”村长看着李大山坚定的眼神,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大山,我佩服你的勇气,如果你真决定了,我会尽量支持你。”

从村长家出来后,李大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他开始四处打听果树种植的技术。他步行几十里路到镇上的农业技术站,一路上,太阳渐渐升高,炽热的阳光照在身上,汗水不停地流淌。等他到达农技站时,衣服已经湿透了,紧紧地贴在身上。农技站的院子里,摆放着各种农业器械和种子样品,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泥土气息。李大山走进办公室,向农技员说明了来意。农技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他被李大山的诚意打动,送给他几本关于果树种植的书籍,并简单给他讲了一些种植要点,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