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所有人都知道朱棣得位不正,各路藩王蠢蠢欲动,皆想效仿。
朱棣刚刚登基,最忌惮的就是自家的几个兄弟,建文皇帝虽削藩未成,却也让他看到了藩王的威胁。自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怎么对付这些藩王兄弟。
这天早朝,朱棣又将削藩之事抬上了朝堂,让大臣们各抒己见,虽然无人敢触这个霉头,但皇帝都发话了,又不敢不说,便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朱棣坐于龙椅之上,听着大臣们各执一词的争论,目光定在站在首位的那名大臣身上。
“解爱卿,你可有何良策?”
解缙立刻站了出来。
“陛下,臣虽不才,却有一计,只是”
朱棣面色一喜。
“只是什么?你且说来。若能为朕解忧,朕重重有赏。”
“陛下之忧,在于藩王。藩王之忧,在于皇位。但是想让他们放弃兵权,就得让他们看到希望。臣以为,不若将各地藩王之子接入京城,由陛下教导,册为皇太孙,他日若能继承大统,藩王们也算后继有人,自然会放下兵权,安心做一个富贵藩王。”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皆是一副目瞪口呆的神色。
朱棣更是勃然大怒,一拍龙椅,大喝一声。
“大胆。”
把下面的解缙吓得一哆嗦,连忙跪了下来,不敢抬头。
朱棣面色铁青,目光扫视着群臣。
“将各地藩王之子接入京城,那朕的儿子们呢,又当如何?”
解缙低头不语,他可不敢接这话,朱棣最忌惮的可不只是各地藩王,还有他的几个兄弟。
其中最让他寝食难安的就是老十七,蜀王朱椿。
他这个十七弟自小就文武双全,深受父皇器重,未及弱冠就藩于蜀,建文帝在位之时,各地藩王皆被打压,唯有蜀王,不但未被削减实力,反而更加壮大,如今坐拥二十万精兵,远在巴蜀,鞭长莫及,这让他怎么能睡得安稳。
解缙虽未说话,朝堂上却站出一人,所有人的目光都看了过去,就连朱棣也是心中一惊。
“十七弟,你何时回来的?”
蜀王朱椿微微一笑,朝着朱棣拱了拱手。
“臣弟昨日回京,今早特来上朝,给皇兄请安。”
朱棣一听这话,面上连忙堆起笑容,走下龙椅,一把拉住朱椿的手。
“十七弟,你若想回来,提前派人告知皇兄一声,皇兄派人去接你,你这样悄么声的就回来了,若是路上出了事,你叫皇兄如何心安。”
朱椿不着痕迹的抽出手,再次拱手。
“皇兄,臣弟此次回京,是有一事相求。”
朱棣的心中顿时一紧,连忙问道。
“十七弟有何事尽管开口,只要皇兄能做到的,无不应允。”
朱椿点了点头,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解缙。
“解大人所言极是,臣弟也觉得此计甚妙,故恳请皇兄恩准,将皇太孙的名额赐予臣弟的长子。”
朱棣愣住了,解缙愣住了,群臣愣住了,整个朝堂都愣住了。
朱椿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