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地举起相机,不停地按下快门,一边拍一边喊道:“太精彩了,这画面太震撼了!” 而我,看着这一幕,却感到一阵刺痛。这场景和地铁站灯箱广告上的画面是如此相似,可在这里,它是真实的,是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的真实写照。
“这就是自然,” 我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我们无法改变它,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呈现它。就像这些照片,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让人们看到自然的美好,也看到它的残酷,从而引发大家对保护的思考。”
记者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继续拍摄。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聊了很多,从SZ不同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到人与野生动物在有限空间里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何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精准地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每一个话题,都像是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中种下了对这片土地和生命的深深关切。我们还聊到了一些具体的保护案例,比如某个湿地通过生态修复,成功吸引了更多候鸟栖息,又比如一些社区自发组织的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效果显著。
第三章:12345 的尝试
尽管收到了一些回应,但事情的进展却如蜗牛爬行般缓慢,这让我有些心急如焚。每天路过SZ地铁站,看到那依旧残酷的灯箱公益广告画面,我内心的焦虑就愈发强烈。于是,我决定拨打 12345 政府信访热线,希望能通过这个渠道,直接而快速地反映这个问题。
电话接通后,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从SZ地铁站灯箱公益广告的画面内容说起,详细地描述了广告中蓝翡翠与蜻蜓、鸬鹚与鱼的血腥场景,着重强调了这种表达方式与 “和谐共处” 主题的严重不符。我还举例说明,在一些其他城市的公益广告中,是如何以更温和、更具引导性的方式来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接线员非常耐心,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下了我的每一条意见,还不时地回应我,让我感受到她的专注。在我说完后,她温柔地安慰我:“先生,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详细记录,会在第一时间转交给相关部门处理,您放心,我们一定会跟进这件事的。”
几天后,我接到了环保局的电话。电话那头,工作人员先是对我的关注和反馈表示感谢,然后告诉我,他们已经收到了我的信访内容,目前正在按照流程组织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评估。专家们不仅要考虑广告的内容表达,还要综合考量社会影响、文化因素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涌起一丝希望的火苗,但我也清楚,改变不会轻而易举地到来,这只是漫长过程的一个开始。我向工作人员询问了大概的评估周期和后续的处理流程,工作人员表示会在评估结束后及时给我反馈,让我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