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章:意外的阻力
本地报纸的专题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时间,很多人开始关注SZ地铁站的那个灯箱公益广告,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不少热烈的讨论。有人在评论区支持我的观点,认为广告应该以更温和、更正面的方式来传达和谐共处的理念,这样才能激发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而不是展示如此残酷的画面,让人看了心生恐惧和反感;也有人觉得,自然本身就是残酷的,广告只是如实反映了这一点,并没有什么不妥,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面对残酷的现实,就去美化自然。
就在我以为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慢慢发展,逐渐平息的时候,一个意外的阻力出现了。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负责人突然联系到我,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和质疑:“陈先生,我看到了您对我们制作的SZ地铁站灯箱公益广告的投诉,我觉得您可能对我们的创作初衷有些误解。” 他表示,他们负责这个公益广告的制作,认为我的投诉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否定。
“我们只是想展示真实的自然,” 他在电话里说道,“和谐共处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和捕食,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应该回避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真实的画面,让人们直面自然的本质,从而更加尊重自然。”
听到他的话,我感到一阵无力,心中的无奈感愈发强烈。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冷静地回应他:“我理解您想展示真实自然的想法,但是广告的传播效果和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这样过于残酷的画面,很可能会让观众产生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保护理念的传播。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我觉得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个更合适的方式。”
挂了电话后,我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如何才能说服更多人,找到一个既能展现自然,又能有效传达保护理念的方法。最终,我决定组织一次公开讨论会,邀请环保专家、广告公司代表和市民一起参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在广告中更有效地传达保护的理念,让更多人理解并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我开始联系各方人员,发送邀请函,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议程,为这场讨论会做着精心的准备。
第五章:公开讨论
讨论会那天,会场里座无虚席,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这个话题的关切和期待。我早早地来到会场,再次检查了我要展示的照片和视频资料。我站在讲台上,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紧张的心情,然后开始展示我拍摄的照片和视频。
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我都从独特的角度进行解读,讲述着画面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比如一只红嘴鸥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崽,如何与其他鸟类激烈争斗,最终成功守护了自己的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