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监前往月港,带着他亲手书写的告示,向百姓阐明开海禁的好处:通商后货物往来,物价将平,就业机会增多,百姓收入有望提升。同时,从京城调配良医入驻月港,预防疫病。百姓们听闻太子关怀,又见官府举措得当,渐渐安定下来。
而戚继光这边,经过几日抢修,新式战船焕然一新。他决定再次出征,目标直指月港外海那股嚣张的倭寇与走私集团联合势力,要用一场大胜为太子的开海禁之路扫平障碍。
第四章 破晓之光
戚继光整顿船队,士气高昂地再度驶向月港外海。此时的月港,虽还有些暗流涌动,但在官府努力与太子支持下,已初步恢复秩序。码头工人忙碌地搬运货物,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通商潮;瞭望塔上,守卫警惕地注视着海面,不放过一丝动静。
倭寇与走私集团的联合势力也知晓戚家军定会卷土重来,他们在一处隐蔽的海湾集结,加固战船、囤积粮草弹药,还从南洋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妄图凭借地形与人数优势抵挡戚继光。
海风猎猎,戚家军的战船如钢铁洪流般逼近。戚继光站在旗舰船头,瞭望敌阵,心中已有破敌之策。他将船队分成三路,一路正面佯攻,吸引敌人火力;一路从侧翼迂回,利用新式战船的灵活快速,突袭敌军后方;还有一路由他亲自率领,携带重型火炮,直击敌军核心。
战斗打响,炮声震天。正面佯攻的战船炮火齐发,硝烟弥漫,倭寇们匆忙还击,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四溅。侧翼的戚家军战船趁势而动,如蛟龙出海,迅速突破倭寇防线,佛郎机炮近距离轰向敌船,打得倭寇措手不及,船板破碎、死伤惨重。
倭寇首领黑田次郎见状,恼羞成怒,妄图集中兵力围剿侧翼戚家军。就在此时,戚继光亲率的主力舰队杀到,重型火炮怒吼,炮弹呼啸着砸入倭寇阵中,掀起惊涛骇浪。一艘艘倭寇战船被炸得粉碎,残肢断臂伴随着木屑在海面上漂浮。
黑田次郎见大势已去,妄图驾船逃窜。戚继光怎会容他逃走,弯弓搭箭,一箭射出,黑田次郎惨叫一声,跌落海中。余下的倭寇与走私者见首领已死,纷纷弃械投降。
这场大胜的消息传回京城,朝堂震动。朱翊钧趁势在朝堂上力陈开海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父皇、诸位大人,戚家军此次大捷,足以证明我大明水师有捍卫海疆之力。开海通商,既可扬我大明国威,又能充实国库,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如今阻碍已除,正是推行新政的良机。”
皇帝龙颜大悦,当场下旨:正式重开月港,设立市舶司,由张居正统筹管理海外贸易事务,戚继光负责海疆防务,朱翊钧则受命监国,协助处理相关政务。
一时间,月港千帆竞发,中外商船往来频繁。丝绸、茶叶、瓷器等大明特产远销海外,换回大量白银与新奇物资。江南士族见大势已去,虽心有不甘,但在朝廷恩威并施下,也渐渐顺应潮流,参与到合法贸易中来。
朱翊钧站在紫禁城高处,望着远方天际,心中满是欣慰。他凭借前世记忆与果敢谋略,改写了大明命运轨迹。此后数年,大明在海外贸易滋养下,国力蒸蒸日上,海军称霸一方,百姓富足安康,万历盛世光芒绽放,史书记载下这一段传奇的重生变革之路。
第五章 盛世新局
月港的繁荣超乎想象,码头日夜喧嚣,装卸货物的工人忙碌不停,各国商人操着不同口音穿梭其中,讨价还价之声此起彼伏。市舶司内,官员们有条不紊地查验货物、征收关税,账目上的数字如流水般增长,源源不断地为大明国库注入活力。
戚继光驻守海疆,戚家军威名远扬,令周边海域的不法之徒闻风丧胆。新式战船定期巡航,护航着往来商船,那些试图趁乱打劫的海盗,远远望见戚家军的旗帜便望风而逃。在戚继光的精心布局下,沿海一带不仅军事防御固若金汤,还设立了多处水师学堂,培养年轻一代的海军人才,为大明海军的长久昌盛奠定根基。
朱翊钧在紫禁城监国,处理政务越发得心应手。他时常与张居正商议,推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新政。在农业上,鼓励开垦荒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如耐旱高产的番薯,使得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百姓温饱渐足;在商业领域,除了海上贸易,还降低内陆商税,扶持手工工坊发展,一时间,丝绸、棉布、铁器等产业欣欣向荣,城市市集热闹非凡。
随着国力强盛,大明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益尊崇。周边藩属国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学习大明的典章制度、先进技术。朱翊钧以礼相待,同时派遣大明的学者、工匠回访,促进文化交流与技术传播,构建起以大明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
然而,盛世之下并非全无隐忧。海外贸易的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