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额利润引来了一些他国的觊觎,远在西洋的新兴海上强国,暗中刺探大明的海防机密,试图在贸易中谋取更大优势;朝堂之上,虽大部分臣子已认可新政,但仍有个别顽固势力,在暗处伺机而动,妄图挑起事端,阻碍改革进程。
一日,朱翊钧在御书房审阅奏章,一封来自福建沿海的密信引起他的注意。信中提及,有西洋船只频繁在大明海域边缘徘徊,行为鬼鬼祟祟,疑似绘制海图,且船上装备精良火器,不可不防。朱翊钧眉间紧锁,深知大明的海上安宁即将面临新挑战。
他即刻传召戚继光与张居正入宫商议对策。戚继光进言道:“殿下,臣以为当加强沿海巡逻频次,增派哨船,一旦发现可疑船只,立即扣押审讯。同时,加快我军火器研发,不能让西洋人在武器上占得先机。”张居正也点头称是:“戚将军所言甚是,此外,老臣建议可在外交上向西洋诸国递书警告,表明我大明捍卫海疆主权之决心,双管齐下,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朱翊钧沉思片刻,采纳了二人建议,当即部署下去。沿海守军迅速行动,加强戒备;科研工匠们在军器局日夜钻研,改良火器;外交使者带着国书奔赴西洋各国,言辞铮铮,宣告大明威严。
第六章 险象环生
尽管大明已做出诸多防范,西洋势力的挑衅却并未停止。几艘西洋战船公然越过界限,闯入大明海域,与巡逻的戚家军战船对峙。这些西洋战船高大坚固,船舷两侧的火炮黑洞洞地瞄准戚家军,炮手们神色冷峻,手指扣在扳机上,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戚家军将士毫不畏惧,严守阵型,船上火炮也纷纷瞄准来敌。旗舰上,戚继光亲自指挥,他目光如炬,看穿西洋人虚张声势的表象,知晓其不敢轻易挑起大战,毕竟大明如今的国力与海防实力不容小觑。
“传令下去,让他们即刻退返,否则休怪我大明火炮无情!”戚继光高声下令,声音在海风海浪中回荡。
双方僵持良久,西洋战船见讨不到便宜,终于缓缓调转船头,退出大明海域,但离去时仍不忘挑衅地鸣炮示威。戚继光望着远去的敌船,深知这只是暂时缓和,西洋人的野心一日不除,海疆便一日难安。
与此同时,朝堂上的暗流也开始涌动。一位名叫赵崇武的御史,暗中收受了西洋势力贿赂,在朝堂上弹劾戚继光拥兵自重,耗费大量军资打造新式战船、研发火器,声称此举劳民伤财,应削减海防开支,恢复海禁旧制,以安民生。
朱翊钧听闻奏章,怒发冲冠。他深知这是奸佞小人受外敌蛊惑,妄图破坏大明根基。朝堂之上,朱翊钧亲自驳斥:“戚将军为我大明守海疆,战功赫赫,新式战船与火器乃捍卫国家主权之必备。若无戚家军,何来月港繁荣、百姓安宁?汝等目光短浅,为一己私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是何居心?”
张居正也挺身而出,历数戚继光功绩,痛斥赵崇武罔顾事实。在二人合力反击下,赵崇武理屈词穷,被皇帝下令严惩。但经此一事,朱翊钧意识到,外敌与内奸勾结,防范难度加大,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他一方面令锦衣卫严查朝中与西洋势力勾结之人,务必将隐患连根拔起;另一方面,加大对海防的投入,支持戚继光扩充水师,改良装备。在朱翊钧的坚定推动下,大明海防力量更上一层楼。
月港这边,为应对西洋商业竞争,朱翊钧与商家们商议,推出特色品牌战略。精选大明优质商品,打上“大明御制”标识,严控质量,提升附加值,使得这些商品在海外市场更具竞争力,销量大增。
第七章 扬帆远航
在朱翊钧君臣的努力下,大明成功化解了内忧外患,迎来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西洋势力见大明海防坚如磐石,朝堂上下齐心,自知难以撼动,逐渐收敛了挑衅行径,转而寻求与大明合作贸易的机会。
朱翊钧顺势而为,在月港开辟专门的西洋商区,吸引西洋各国商船前来公平交易。同时,派遣精通西洋事务的使者出使,与各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规范贸易规则,保障双方权益。一时间,月港成为世界瞩目的贸易中心,汇聚了全球的财富与智慧。
戚继光的水师愈发壮大,不仅拥有多艘顶级战舰,还培养出一批智勇双全的海军将领。他们远航至南洋、印度洋,宣扬大明国威,保护海外侨胞利益。沿途各国惊叹于大明水师的强盛,纷纷请求建立友好关系,大明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到前所未有的范围。
国内民生持续改善,新修水利工程遍布各地,灌溉农田,减少水患;各地书院蓬勃发展,培养出大批饱学之士,为国家各个领域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