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赵国对他的态度瞬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赵军直接将他从馆舍中驱赶出去,迫使他搬进了临街的破旧茅屋。
战争的阴影下,异人在赵国的处境愈发艰难,仿佛行走在万丈深渊的边缘,每一步都战战兢兢。他时刻担忧着赵国战败后,自己会沦为赵国泄愤的对象,性命堪忧。
同时他怨恨秦国,秦国挑起战争,完全不顾他的安危,这等于是放弃了自己。赵国随时拿起屠刀把他给宰了。但是他的脑海中涌起另外一个声音,那就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作为大秦的血脉,他理应明白拿下赵国,对秦国的利益有多么重要。而老秦子弟不应贪生怕死,应该牺牲小我,以全大我,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
这些道理他都懂,可是真正面对死亡,谁又能做到真的不怕死呢?
更让他烦恼的是,他的家门口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来围观,大家看他就像看动物园里大猩猩似的。后来不知道谁说出他是秦国的质子,更激起了赵国人民爱国的情绪,大家纷纷声讨,诅咒谩骂声不绝于耳,甚至还有人拿石头砸他家的窗户,吓得异人躲在屋里瑟瑟发抖。
此外异人被赵国被严密监视居住,他的活动范围也被限制在邯郸城内,如果擅自。
逃跑,格杀勿论。
他不能到处行动,那么没有经济来源,吃饭怎么办呢?原来赵国还算人道,每月会派士兵送异人口粮,保证他饿不死。
如今既无亲人可依傍,又遭赵国遗弃于街巷,异人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他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向来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他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把他一个人扔在茅草屋里,洗衣、烧饭,他一点点去学,最初要么把饭弄生了,要么把饭弄糊了,经过不断的试错,他终于把饭做熟了。
然而这些困难并不算什么?他最恐惧的是未来,过着这样看不到尽头的日子。异人非常颓废,他觉得人活着真的没什么意思?每天的精神状态十分压抑。他很想念遥远的咸阳,在外漂泊无所依归,恰似「飘蓬江海漫嗟吁」。
吕不韦是卫国人,早年游走各国做一些生意,他头脑非常精明,往往低价买进,高价卖出。靠着往年的积累,发了一笔不小的财。人一旦衣食无忧,就会有更高的追求。
在他眼中,大争之世里,商人即便积累起了如山的财富,也谈不上有何荣耀。毕竟在战国时期,商人备受鄙夷,「无奸不商」的观念弥漫于整个社会,因此他们地位低下,处于社会的边缘人物。
吕不韦常年游走于各国经商,在摸爬滚打中他发现,有时候和你争利的并不是那些同行,反而是那些掌握权力、控制资本的人。天下熙熙,皆为利往。想要在人家的地盘混下去,必须选择合作。
如果不合作,就滚出他们的地盘,惹急了,他们还会栽赃陷害。吕不韦经过多年的磨练,他明白一个道理:世间营生皆不及为官。为官者,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众人见官,无不颔首低眉,阿谀奉承。故而,追逐那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吕不韦余生追求的目标。
因此他开始琢磨如何追逐权力。
三、
吕不韦游走各国经商期间,他暗暗地考察了各国的实力。现今七国争霸,秦国经秦孝公的奋发图强,已是列国中的佼佼者。能与之抗衡的当属齐国和楚国。而齐楚两国看似强大,实则内忧外患,不过是一个空架子罢了。依吕不韦之见,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君明臣贤,律法严明,兵强马壮,终有一日将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这样的国家怎能不让吕不韦心驰神往呢?他梦想着有朝一日凭借自己的才干,在秦国建立一番名垂青史的功业。
想法是好的,但吕不韦能实现吗?那个时代做官大多都是龙生龙,凤生凤。吕不韦没有强大的家族背景,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商人,想要踏入政界,简直比登天还难。但吕不韦绝非轻易言弃之人,他坚信,世间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自己又为何不能另辟蹊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得知秦公子异人沦落到邯郸为质,他眼睛一亮,觉得跨越阶层的机会来了。
当即,他马不停蹄地来到邯郸,曾远远地观察过异人。那一刻,他灵感突发,脱口而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奇货可居。」
这句成语说的是把珍稀货物囤积起来,待价而沽。吕不韦将异人视作奇货,就此确立了政治投机的目标。
在寻常商人眼中,异人被秦国抛弃、遭赵国厌恶的累赘。用现在的话讲,他就如同跌破发行价的股票,投资他简直是把钱打水漂,这样的人怎会是奇货?
吕不韦之所以经商成功,靠的是他精明的头脑,以及超前的眼光。在他眼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