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走在邯郸街头的异人,低垂着头,根本不敢直视旁人的眼睛。他能明显地感觉到,周围人在用异样的眼神看他,像一道道尖锐的针,直直地扎向他的眼睛,让他觉得刺痛又难堪,只能尽力避开。
寒冷的冬季,他身上依然穿着单衣,冻得浑身发抖,两手互插在袖子里,缩着身子在街上行走。他蓬头垢面,身上的衣服脏兮兮的。尤其是袖口,黑得发亮。
回到家里,室内的温度和外面相差无几,喘着气息,周围全是哈气。本想走在街头,运动一会,可以驱寒,没想到越走越冷。还不如裹着棉被,坐在炕上,至少能暖和一些。
屋子不大,只能容纳一席炕和一口锅。想要方便,还要出门转个弯到公厕解决。战国时期的公厕粪池较深,稍不留神,就会掉进去。晋景公就是掉进粪池里淹死的,异人每次去都倍加小心。
说起来异人是秦国正儿八经的贵族,他的父亲安国君是秦国的太子,他的祖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
杀神白起听说过吧,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四十万人,那就是秦昭襄王在位时发生的。这时期的秦国非常强大,文有范睢,武有白起,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生在这样的贵族世家,异人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异人排在中间,由于他的生母不受安国君待见,他自然不入安国君的法眼。这些同父异母的兄弟们都知道,秦昭襄王百年之后,一定会传位给父亲。父亲做了秦王,一定会立太子。于是为了得到太子之位,兄弟们争得你死我活,没有半点亲情。异人生性胆小怯懦,更是兄弟们欺负的对象,久而久之,异人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
大争之世,列国伐交频频,强则强,弱则亡。范睢被秦昭襄王任命为丞相后,随即向秦王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赵国就成为秦国主要进攻目标。
秦国大军出征,直抵赵国边境,其势锐不可当,一路攻城略地,所到之处赵军望风披靡。秦军主帅公然放话,定要包围邯郸,生擒赵王。赵国朝堂震动,眼见敌军来势汹汹、凶悍至极,赵王紧急号令全国,军民齐心,抱定必死决心,全力投入顽强抵抗。秦国一路高歌猛进,不免小瞧了赵国的实力,直到赵国一员猛将横空出世,令秦军不得不收敛锋芒。
此人是赵国统帅赵奢,他是「纸上谈兵」赵括的父亲。与儿子不同,赵奢实战经验丰富,懂得灵活应变,不像他的儿子一味迷信书本。
他奉命镇守阙与,成功击退了不可一世的秦军。经此一役,秦军士气大挫,不敢再肆意妄为。秦国为了表达和平的意愿,决定派质子赴赵。
所谓质子就是人质,春秋时期非常流行,一般都是各个国家的太子互质,好比赵国的太子去秦国做质,秦国的太子去赵国做质,这叫互质。
然而战国时期,局势变幻莫测,秦国因商鞅变法等一系列举措而国力大增,往昔那种频繁向他国派遣人质以求和平稳定的状况已大为改变。与赵国的休战,不过是缓兵之计。此次派遣质子,他们不再派遣太子,因为太子是国之储君,关乎宗庙社稷之传承。一旦形势有变,秦国再度兴兵伐赵。这样不是把太子置于死地吗?显然这并不划算。
于是,秦国舍弃太子为质的惯例,仅派一位贵族公子前去敷衍了事。这事摆在秦昭襄王的案前,秦昭襄王知道,这些公子哥都知道远赴赵国为质,一旦秦赵开战就等于送死,谁会去呢?
秦昭襄王把这个棘手的难题抛给了安国君,让他自行裁决派哪位公子前往。
安国君接到旨意后,在心中把二十几个儿子逐一细细思量。他的儿子们个个都极为出色,无论选派哪一个,他都满心不舍。唯有一个儿子,能力平平,资质愚钝,留在身边不堪大用,此子便是异人。当然之所以选择异人,还有另外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安国君的后宫姬妾众多,得宠的妃子所生之子会备受宠溺,这便是爱屋及乌。反之,若妃子不受宠爱,其子嗣亦会遭受冷遇。因此,异人在安国君眼中,实在是难以入目。思之再三,还是把他送去吧?至于是死是活?就看他的造化了。
于是异人踏上了赵国质子之路。
二、
馆舍通常是接待外国使臣的地方,异人刚来的时候就被安排住在这里,每天好酒好肉地款待,赵国还派了许多美人服侍,真是备受优待。搞得异人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过得比国内还滋润。异人也在想赵国为什么如此优待人质呢?
可惜好景不长。
短暂的止戈,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
异人入赵的第二年,秦国的长矛再度指向赵国腹地,两国战火重燃。这可苦了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