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都要人伺候,他一个人就在家饿死了,死的时候一裤子的屎尿。而李会计借他爹的死,要到了一大笔保金。
爸细数了一下往年曾发生过的回魂,听得我心里拔凉。不是回来杀,就是回来烧,不是带下去一个,就是带下去一家。总之,每次回魂都会有人死。
“那师爷在太婆棺材上写关于我的,是为什么?”
“张师爷说是太婆已经标记了你,写上去是方便太婆准确找到你。如果回魂找不到人,那么……太婆就会把所有子嗣都带走。另外,今晚我和你妈也不能出现,更不能被太婆看到,所以……只能靠你了。”
牺牲我一个,保全一大家?
也不对,太婆子嗣里也包括了我,她要是没找到我,我也一样会被带走。
合着我怎么样都要跟着太婆走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躲不过,逃不掉,只能听天命了。我接受了这个现实,并安慰自己。
太婆入棺已经是 12 点多,加上白天连续开车 6 个小时才赶回来,我已经是困到不行,倒在床上便直接睡了过去。
“崽崽,崽崽,你帮太婆找找我的鞋”
恍惚中,似乎有人在摇晃着我。我还处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中,用力睁开眼,一个熟悉的人脸正低头伏在我面前,一直重复着这句话。
是太婆!
我一个激灵,抓着被子闪转到墙边,瞬间就清醒了。
眼前的太婆和生前略有差别。由于入殓师有做遗容整理,在太婆脸上涂抹了不少粉,原来脸上的皱纹和老人斑都遮住了不少,要比生前更年轻一点。她深陷的眼窝里,是两颗浊白没有瞳孔的眼珠,一时间也不知道太婆在看向哪里,只是隐约间能感觉到太婆的目光始终跟着我。
看到我躲到墙边,她慢慢抬起背。太婆身体很是僵硬,抬得很是缓慢,起身的同时伴随着一阵阵的“嘎吱”声,是关节扭动的声音,好像一台已经报废许久没有润滑的机器,又重新启动。
“崽崽,崽崽,你帮太婆找找我的鞋”
太婆再一次重复。
“太……太婆,什么鞋啊?”
我的声音有些颤抖。虽然太婆从小带着我,可当若干年之后,太婆以一个死去的人的身份再次与我见面、说话,仍是会从心底冒出一种恐惧,这大概就是死亡给人的本能反应。
“蓝色、有老虎的。”
太婆目光和我交汇,慢悠悠地吐出话。
“好好好,我这就去给你找。”
说罢,我跳下床,太婆像是粘着了我一样,从我下床到鞋柜,她始终跟着我。我像逃命一样,三步两回头,每当我回头,太婆也就停下默不作声。
我在鞋柜帮太婆翻找起来,心里头却犯起了嘀咕,难道这就是太婆回魂的目的?一双鞋,是很特别吗?能让太婆惦记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如果把鞋找到了,是不是就结束了,那我应该不会有事吧?
想到这里,我一下加快了翻找的速度,快些找到,快些让太婆入土为安吧。我就继续这么找着,时不时回头确认太婆不会对我突脸杀。可是找了好一会儿,却连个蓝色的鞋都没看到,更别说带有老虎图案的了。
我突然就很沮丧,果然没那么容易过去。“蓝色,老虎,蓝色,老虎……”我心底默念着。突然,我眼神一亮,蓝色?老虎?诶,那不是入棺时我睁眼看到的那一双吗,就穿在太婆脚上啊!
我兴奋回头,“太婆!那一双鞋就穿在……你脚上……啊?”此时,背后哪还有太婆,是空荡荡的房间,窗帘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只有房间弥漫着的一股微微的腐气,证明太婆确实来过这里。
太婆去哪儿了?
这样的情况让我摸不着头脑,所以……回魂是结束了吗?我是不是安全了?我一下陷入了迷茫。太婆这一走,我紧绷着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这一松,困意如潮水涌来……
“佐逸,醒醒,别睡了!张师爷在祠堂那,有事叫你过去。”一阵摇晃,我妈把我叫醒。
我睁开惺忪睡眼,“啊?”
来到祠堂,发现张师爷正和几个抬棺师傅闲聊,见着我来,忙招呼我过去。
“你说说昨晚回魂情况。”
我一五一十如实说出,在说及太婆突然消失时,张师爷皱了皱眉,我隐约觉得不妙,便试探着问,“我这……算是结束了?”
张师爷捏了捏眉间,吸了一口气,摇了摇头,“不对,没结束,你家老太太应该还会再回一次。”
“什么?还来一次!为什么?”我瞬间破烦了。
“今天一早,我叫上抬棺的师傅,想试着能不能入土,但发现老太太的棺极沉,根本抬不动。这说明老太太的回魂还没完成,她的执念没有了结,这样是入不了土的。”张师爷解释道。
“那……今晚也会吗?是不是没结束前,每晚都会回?”我问出这话时,已经是没了底气,放弃抵抗。
“这倒不是,下一次大概是三天后。”
张师爷继续解释,“人咽下的最后一口气,即是最后一口阳气。人死了,阳气消散,阴气入体,而阴魂身是不能在阳光下行动的,这也是为什么回魂都是在晚上。亡者回魂,是会沾染上人世间的阳气,这是违背天道的。棺材隔绝阴阳,而棺盖通常是槐木做的,这种木材天生属阴,有去阳滋阴的功能。所以回魂之后,都需要回到棺内把人间阳气消散掉,这个时间大概是三天。”
听完我长舒一口气,起码不用每晚担心半夜被叫醒了。
正当我还想再多问些关于回魂的事情,张师爷突然手捂胸口,面容扭曲,额头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汗珠,像是经历着极大的痛苦。不等我开口询问他情况,张师爷就着急忙慌地摆摆手,夺门而出。
什么情况啊这是?
我一边嘀咕着,顺带完成了对太婆的祭拜。今天祠堂人比昨晚少了许多,除了请来的做法事的、抬棺的各位师傅,剩下就都是自家人了。我扫视一圈,不出所料地没看到大爷二爷他们,呵,他们果然已经回去了。如果不是村里一直流传的,老人入殓时,亲生子女必须在场,否则断福根,或许他们连入殓都不想来。
太婆一共育有五个子女,三子两女,大爷二爷分别是老大老二,我爷爷排老五,是最小的那个。在太爷去世之后,三个儿子就面临着谁赡养太婆的问题,谈论决定轮流赡养,每人四个月。
但太婆并不喜欢住在大爷二爷家,原因很简单,他们嫌太婆老、慢、挑剔,伺候起来麻烦。而太婆也并不是一般的农家妇女,听爸说,当年太婆嫁给太爷时,可是带回来好几箱陪嫁的首饰,甚至还带来一个丫鬟,足以可见太婆出身是极好的。所以,太婆虽不至于说是娇生惯养,但对于吃穿用都是有要求的。
太婆牙掉得早,吃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