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重要。身体上,它关系到健康,需要良好生活习惯维持;社会上,它影响着活力,需要各方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只有持续努力,才能构建起健康与活力的微观通道。
小吴又引申到城市的微循环方面。
《城市规划下的微循环打通之道》
在城市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整体中,微循环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虽细微却不可或缺。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有诸多方法可以打通城市的微循环,让城市的血液——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得以顺畅流通。
一、交通规划层面
1. 构建细密的支路网络
- 在城市中,主干道往往承担着大量的交通流量,但仅仅依靠主干道是远远不够的。就像人体的大动脉虽然能输送大量血液,但最终还是要靠毛细血管将营养物质送到各个细胞一样。增加支路的密度,能够分散交通流量,让车辆和行人有更多的路径选择。例如,欧洲的一些古老城市,如威尼斯(虽然以水路为主,但陆地上的支路网络也很发达),其狭窄而密集的街道使得人们可以便捷地穿梭于城市各个角落。相关研究表明,支路密度每增加10%,区域内的交通拥堵指数可降低约15%- 20%。
2. 优化街区尺度
- 打造小尺度的街区也是打通微循环的有效方法。较小的街区意味着更多的道路接口,能够增加交通的可达性。以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为例,其棋盘格状的小尺度街区布局,使得人们在步行范围内可以轻松到达多个目的地。而且这种布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氛围,街边的店铺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流,促进商业的繁荣。根据城市规划专家的建议,街区边长控制在100- 200米之间时,能够较好地实现微循环的畅通。
3. 发展多元交通方式
- 除了传统的汽车交通,城市规划应大力提倡和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大运量交通工具可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缓解交通压力。同时,规划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网络,能够鼓励人们采用绿色出行方式。丹麦的哥本哈根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其广泛的自行车道网络让自行车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不仅减少了交通拥堵,还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据统计,在哥本哈根,自行车出行比例高达40%以上,这大大改善了城市的微循环。
二、土地利用规划层面
1. 功能混合布局
- 避免土地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