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
老张在一旁有些摸不到头脑,只能听我继续往下说。
“而且,张队,我知道凶手是怎么进入现场,又是怎么从现场出去的了。”
“咋出去的?”
“我得再回一趟现场。”
身为一名从业三十多年的刑警,我不相信这世界上有完美的犯罪。
况且,无论是法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还是英国的柯南道尔。
他们设计的犯罪现场,都离不开艾德蒙·洛卡理论:
只要犯罪嫌疑人进出过现场,就一定会和现场进行过物质交换。
我在老周哈欠连天的敦促下,一点不着急的在现场观察着。
窗户是老旧的木质窗户,风吹雨淋,海风侵蚀,早已有些变形,推拉非常困难。
窗台上的灰尘也证明这窗户因为太难用,被害人也基本没怎么打开过。
若是从这里进出,必然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比如脚印,比如指纹。
而门口则正好相反。这里是临街的商铺,凶手若留下什么,也势必会被淹没在来来往往的客人痕迹中。
内部的门锁是常见的旧式碰锁,但在90年代,确已经是安全性很高的锁了。
若凶手从这里离开,随手关锁,那便不能被称之为“密室案件”。
关键就在于碰锁下面的传统门插。
凶手若想碰上锁,再插上门,办法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从门上的小窗上做手脚。
我站在一张方凳上,垫着脚用放大镜观察着那小窗的缝隙。
我让老周也搬了一张方凳,按我制定的位置拍了一张照片。
“老周,给我个镊子。”
然后,我兴奋地问老周要了镊子和证物袋,小心翼翼地从窗缝里取出了一节细细的塑料绳纤维。
交给老周之后,从放登上下来,朝门外抽烟的张队和胖子喊了一声。
“张队,胖子,我给你们还原一下凶手是如何进出这间发廊的。”
接着,我从兜里翻出来一根白色的塑料绳,先是从里面用特殊的手法捆了门插的把手。
再将塑料绳从上面的窗户中穿到外面。
我让胖子、张队、老周三个人站在店里一个人走出了门外。
我将门从外面关上,碰锁咔哒上锁。
我一只手拉动绳子,先是来在门缝这边,然后将一把薄薄的白铁片从门缝里塞了进去。
我一手拉稳了绳子,一手慢慢将白铁片沿着门缝向下滑去。
门插准确无误地穿入了门框上的铁环之中。
我能想象,当时里面三人的表情。
凶手怎么离开的,大家都清楚了。
凶手怎么进来的?简单,因为被害人与凶手很熟悉。
熟悉到毫无防备。
3
作案的手法找到了。
可距离破案仍旧遥遥无期。
当过兵、会用刀,反侦察意识极强。
这放在三十年后的小城,几乎很快就能锁定嫌疑人。
但这是90年代。正是当兵热潮兴起的年头。
再加上南方边境上的战争刚刚停火不到七八年,虽是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