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广袤大地的深处,隐匿着一个被岁月遗忘的村落——鹿鸣村。之所以唤作鹿鸣村,据传早年常有麋鹿在此栖息,它们的鸣叫在山谷间回荡,悠扬而空灵,故而得名。然而,时光流转,如今的鹿鸣村再也不见麋鹿的踪影,只剩下破旧的房屋和为生活苦苦挣扎的村民。
阿辉就出生在鹿鸣村最偏僻角落的一间土坯房里。那房子的土墙,是用黄土混合着稻草夯实而成,历经无数风雨的侵蚀,裂缝如蛛网般纵横交错。屋顶的瓦片残缺不全,每逢雨季,屋内便成了水帘洞,滴滴答答的雨声夹杂着家人的叹息声,成了阿辉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阿辉的家庭,贫困如影随形。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身体孱弱,被繁重的农活和生活的压力压弯了脊梁。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便是村头那几亩贫瘠的薄田。说是薄田,实则土地贫瘠,沙砾遍布,即便父母精心照料,每年的收成也寥寥无几。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只能靠野菜和粗粮勉强维持生计。
阿辉从小就长得瘦小,脸色蜡黄,身上的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那衣服,不知是经过了多少人的手,颜色早已褪去,布料也变得粗糙不堪。村里的孩子大多家境贫寒,但阿辉家的贫困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其他孩子偶尔还能有件新衣服,或者吃上一颗糖,而这些对于阿辉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村里的孩子并不懂得什么是同情,他们常常嘲笑阿辉,说他身上总有股洗不掉的穷酸气。在他们眼中,阿辉是个异类,是可以随意欺负的对象。阿辉记得很清楚,有一次,一群孩子在村口玩耍,他远远地看着,心里渴望能加入他们。当他鼓起勇气走近时,一个孩子突然指着他,大声喊道:“快看,穷鬼来了!”其他孩子也跟着哄笑起来,还捡起地上的石子朝他扔去。阿辉吓得转身就跑,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出生就注定了要被人欺负,为什么命运对他如此不公。
尽管生活充满了苦难,阿辉却十分懂事。他知道父母的艰辛,所以小小年纪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农忙时节,天还没亮,他就跟着父母下田。田地里,他小小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单薄。他学着父母的样子,除草、浇水,稚嫩的双手很快就磨出了水泡。水泡破了,血水混着汗水,钻心地疼,但他只是咬咬牙,一声不吭。他知道,自己多干一点,父母就能轻松一点。
除了农活,阿辉还要帮着母亲做饭、洗衣,照顾年迈体弱的爷爷奶奶。家里没有自来水,他要去村头的井里打水,一桶水对于他来说很重,但他从不抱怨。晚上,当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时,阿辉会主动给父母讲学校里的趣事,逗他们开心。尽管生活艰难,但他希望能给这个家带来一丝温暖和快乐。
到了上学的年纪,阿辉对知识充满了渴望。他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步行几公里山路去学校。那条山路崎岖不平,布满了荆棘和石块,夏天骄阳似火,他常常被晒得头晕目眩;冬天寒风刺骨,他的手脚被冻得通红。但无论多么艰难,他从未迟到过一次。
在学校里,阿辉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喜欢他。他的作业本总是整整齐齐,字迹工整漂亮。课堂上,他总是积极回答问题,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他还喜欢阅读,学校的图书馆虽然藏书不多,但他几乎把每一本书都读了好几遍。那些书籍,就像一扇扇窗户,让他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改变命运的决心。
然而,命运总是残酷的。初中还没毕业,家里就再也拿不出学费了。阿辉的父母看着成绩单上优异的成绩,又看看一贫如洗的家,无奈而愧疚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阿辉看着父母的样子,心中一阵刺痛。他知道,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家再也无法承担他的学费。
那一天,阿辉默默地收拾好书包,离开了他热爱的校园。他走在回家的路上,泪水止不住地流。他回头望了望学校的方向,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无奈。他知道,自己的求学之路到此为止了,但他不甘心,他不想一辈子都困在这个贫穷的村子里。
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阿辉决定跟着同乡去城里讨生活。父母虽满心不舍,但也知道这或许是阿辉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临行前的那个夜晚,母亲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缝补着阿辉的衣服。她的手有些颤抖,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缝好后,她将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进阿辉的行李中。
父亲则在一旁默默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过了许久,他才开口说道:“孩子,到了城里,要照顾好自己,别舍不得花钱。遇到困难了,就回来,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阿辉点点头,泪水再次模糊了双眼。
第二天清晨,阿辉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同乡踏上了前往城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