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了有半个月,今天下午才被还回来,当时我正在图书馆,办完借阅手续,我就开始了阅读。
听人说这本书是中国青年人的励志心经,已经至少有两三代的年轻人把它视作奋斗经典。
我一直不太相信这个说辞,或者说对这类说辞我早已麻木,因此也一直没怎么当回事儿。对成人世界诸如此类极有可能是“谎话连篇”的说辞,不“以身试法”我是绝对不会“偏听偏信”的。
但此类说辞的确如雷贯耳,因此早就想读读。只是三年来一直没有借来或者买来。图书馆就有可以借到,外面的大小书店里有,二三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我有借书证,也不缺这点儿钱。我父母早把这笔钱预支给我,他们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我买来好书读,只是我一直不能遂了他们的这心愿。
我是不怎么爱读书,尤其是不怎么爱读与课本无关的闲杂书的,对此有着某种不容商量、不可妥协的抵触情绪。
这不好,我知道,但我只有老天清楚我是中了哪门子邪了,就是不怎么爱读书。说起来这也算是我人生到目前为止的一个较大的遗憾。
半个月前的一天,我还是一如既往的进出图书馆,大厅一角的布告栏上,贴有“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讲座”通知。
有这么一句:“他为了这本视同自己生命的书在不该去的年龄咳血而去!”我盯着这句话很久很久。
作家在我看来是靠抒写文字故事来养生保健的聪明人,怎么会使自己在不该去的年龄因为写作就丢失了生命?
这个问题很严重,写作为什么使这位作家不可逆转的做出了这件傻事儿?
因此感叹作家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加之对这本书阅读上长久的缺席,让我心底隐隐疼痛。
我的心就这样被这则通知徐徐洞开一扇门,这本书好似一只忧郁而伤感的手,悄然滑进了我心底深邃而坚硬的一角。
忽然我一转身,速度之快之猛,像是彗地大碰撞一样,差点把我身后的两个女孩儿撞倒!我几乎完全忽略了身后有人的存在,真不应该。
“对不起,对不起!”我赶紧道歉,不等对方回答,我就向图书馆办理借还书的出纳台小跑而去,身后传来两个女孩儿的对话,越来越不清晰。
大意是这样:一个说,“真晦气,遇到一个莽撞汉!他是不是疯了?”另一个说,“没错儿,这年代连图书馆里都有疯子,到处都是疯子,疯子。”
预约上了这本书,后来的讲座没有去听,因为与我的必修课有冲突。虽然对此很遗憾,高校图书馆里有经典作品的讲座其实很不错!
真希望它以后还会有,最好是经常会有——但因为对这本书办理了预约,就好像手里抓到了它心里拥有了它一样。
我的心就不再是空旷的原野不再是贫血症状,连忧郁与伤感都成了秋收后的粮垛那样的堆积如山且热情高涨,这感觉犹如天赐。
在等这本书从别人那里阅读完毕归向我的半个月的时间里,一种到目前为止我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从没有过的悄然的心跳和隐隐的冲动,像猫爪子一样抓挠我的心。
这就是一种潜意识吧!我这个人细说起来有点怪,宁愿相信自己的哪怕是低级的潜意识,也不愿相信别人的堂而皇之的高级说教。
对一本普通好书的期待与伤感,就这样似乎是不由分说的从天而降,意识流流成了我心中的一条蓝色多瑙河。
不就是平凡的世界里的一本平凡的书吗?但我干枯不了这条河,真的!
3.我不愁吃不饱饭,但还是不快乐
果然,从这本书的第一章看起我就放不下了。作家对学生午饭吃甲、乙、丙等菜的心理描写,对当时人们生活的残酷性的深刻揭示,尤其是主人公很容易得到快乐与幸福的感觉。
那滋味儿明明是苦苦的可明明又是甜甜的,酸甜苦辣咸搅拌在一起,历史与现实、眼泪与鲜花交织与叠加在一块儿,分不清彼此。
那触目惊心,像是在我的心上痛苦而又甜蜜的拦截了几刀一样,最后汇聚和凝结成了一种生活与人生的残酷性与凄惨性,使我一次又一次的晕眩,就跟死去了一次又一次然后复活了一次又一次一样!
真的,不骗你,简直要了我的命!于是我更加确信:生活与人生的真面目就是残酷而凄惨,历史和现实都这个模样儿。
一种对比——现实中的我与书中主人公的对比,感觉我却远没有后者幸福。因为,后者即使是最后偷偷溜进来吃丙等菜,还是那么津津有味儿,还是有饥饿的感觉有想吃的欲望。
而且对生活与人生并没有因此而减弱热情和努力,而是更用心。他获得的是一股生活与人生的哲学力量。
虽然我的午餐不必等到最后来吃丙等菜,好菜好饭饭卡里有钱随便我吃,虽然我的肠胃油水滑腻,但说真的我没有因此感觉到一点儿快乐和幸福!
相反我却总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