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你年过半百,在生命尽头面对死亡时,你会想起什么?是年轻时走错的路,还是曾经错过的人......她的一生拥有了亲情、友情、金钱、名利、梦想、事业,死亡是人生的终点,她已经完成了她存在这世间的意义。
方沐一生都致力于东方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撰写了数本畅销书籍,书粉遍布各个年龄段,在文坛中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国人,在世界舞台上挥洒东方文化魅力。
再成功的人,终究也会有遗憾......
她一生,无夫无子。
南方夏天的太阳总是这么热烈,炙热的太阳直射在皮肤上,仿佛要将人融化一般。
方沐看着病房外的梧桐树出神,遥远而模糊的记忆逐渐清晰。
时间仿佛定格在这一刻,阳光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散发出五彩的光芒。
她仿佛看见了他——江祈安
“江祈安,我老了,总是会忘记很多东西,但我总会想起你”——方沐
年少的爱慕
20世纪50年代,新华国正式确立了新的教育方针,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国家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人才培养也受到高度重视。
方沐出生在滨州市一个高干家庭,母亲是中学语文老师,父亲是当时的前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新华国政府成立后,担任滨州市教育部长。在那个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的时代,两人经媒人介绍、父母安排相见,一见钟情。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一步步结成夫妻。
时逢社会动荡,军阀混战。方沐作为家里的独女,备受宠爱。在那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人们普遍重男轻女,只生一个女孩就是断了根,视为不孝。而父亲却以“抨击封建思想”为理由,坚持只生养一个小孩。
方沐便是在充满着爱意的环境里长大。
与其他同龄人吃不饱、穿不暖,瘦骨嶙峋的身材相比,她白里透红的脸庞,匀称的身材,更像是长在温室里的花朵,被精心呵护。
在大院的同龄人中,方沐是“人家的小孩”,因为她聪明、乖巧、懂事,还考上高中。
但是在长辈眼里这么完美的小孩,也有着所有学生的通病:偏科。
她文科近乎满分,理科总是在及格线之间浮动,老师们对她又爱又恨:“国家建设正值用人之际,你理科不好怎么考得上大学?你要是有江祈安脑子的三分之一灵活,我头发也能少掉几根”。
江祈安是高三的尖子生,比她大两届,物理、化学类成绩尤为突出,每次考试近乎满分。虽然他是理科生,但他不偏科,综合分数极高。成绩终年霸占年级第一,每次公布成绩后,“江祈安”三个字就会充斥着校园的各个角落。而自从方沐入学起,他的名字也一直环绕在她的耳边:
“江祈安又是年级第一,比第二名拉开了30分的差距,你说他会考哪一所大学?”
“他应该不需要参加高考,学校每年有一个清北大学的推荐名额,按照他的实力,拿到第一名,被学校推荐到清北大学是必然的”
“脑子好、成绩好、长得好,他未来必是国家之栋梁”
“可是他性格不好耶”
“天才都是在孤寂中成长的……”
......
作为一名严重偏科选手,在n次听到“江祈安”三个字时,方沐对传说中的“江祈安”充满了好奇和仰慕。
滨州市的盛夏太阳热辣滚烫,阳光晒在水泥地上泛起闷热的气息。空旷的操场早已被晒的闷热不已。
方沐捧着一摞书,走到操场时,白嫩的脸上便浮现细小的汗珠,唇瓣有些许惨白。
平日里人满为患的篮球场此时寥寥几人,她听着篮球砸在地上发出砰、砰、砰的声音,球场中的一颗篮球突然朝她身后飞去,随后不远处的球场传来男生的呼喊:“江祈安,帮忙把球传过来”。
方沐下意识向后转身看去,只是看一眼,她的心跳便骤然漏了一拍。
繁茂而挺拔的梧桐树下,屹立着少年修长的身影,抬头时的阳光照在他脸上,英气的五官轮廓、深邃的眼神就这样蓦然闯入她的眼中。
有时候心动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