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瞬间,便能牢记一生。而这一瞬间,永远的烙在方沐的灵魂深处。
少年沉默着没说话,只是安静的捡起地上的篮球,向球场中的男生抛去。
方沐想:原来,江祈安长这样,传言说的没错:他确实长得很好看
方沐就这样眼睛一眨不眨看着他。
江祈安察觉到少女的视线,看着眼前脸颊通红,额头泛着热汗盯着他看的女生,走上前询问:“同志,你身体不舒服吗?”
方沐回神后慌乱又羞涩的回答:“没......没事”,僵硬的转身,落荒而逃
回班级的路上,方沐抬头望了望头顶的太阳想:今天的太阳真晒,晒的她浑身滚烫心跳加速。
可能是中暑了。
往后的日子里,方沐对江祈安的关注越来越高,她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她......喜欢江祈安
每次在同学们谈论起他的八卦时她总会若无其事的在旁边竖起耳朵听;她总会绕路从他的教室走廊经过,只为了能在路过时“不经意”看他一眼;当她走在校园里听到有人喊“江祈安”的时候,会下意识的朝那个的方向看去,而她总能在人群中一眼就捕捉到他的身影;
“江祈安”这三个字似乎成为方沐刻在身体里的本能。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她与江祈安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但她总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碰巧”遇见他,即使这个“碰巧”有她刻意的成分,但每一次相遇,都值得她愉悦一整天。
但她们两个从未说过话,甚至江祈安可能不认识她。因为她是个胆小鬼,不敢主动靠近,只敢站在远处遥望。
同时,她也是个庸俗的人,被他的容貌吸引,又陷于他的才华。
他太优秀了,像个天才。
有时候她会在课堂上发呆,控制不住的想: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女性,她应该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即使他不接受。
念头在心中环绕,身体却在每次行动前退缩。
江祈安依旧闪耀出色,成绩越来越好,老师们称他是:“国之栋梁”对他给予厚望。而少女的暗恋在江祈安高考后落下了帷幕。
1953年,“喜报!喜报!江祈安成功保送清北大学~”这一消息随着卖报郎的声音传遍了滨州市每个角落。
他被人们称作天才,是滨州市历史以来第一个保送清北大学的人。
录取名单公布当天,校长和老师们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连一向严肃的教导主任在采访中都难掩笑意:“江祈安同志是读书的好苗子,有自己的想法,相信他也会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持续奋斗。我们学校也将继续以国家教育方针为主,培养国家需要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方沐看到采访后为他高兴,又为自己难过。
江祈安去了清北,她以后是连“碰巧”的机会都没有了。
方沐这时才发觉,她和他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她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报纸里的江祈安,他说:“考试题目很简单”、“在清北大学等大家”......第18遍时,方沐做了个决定。
她要考清北,她要和江祈安上同一所大学。
江祈安离开滨州高中那一年,方沐高二。她开始没日没夜的学习,只为了能考上他的学校。父母心疼她,让她注意身体,考其他大学也可以;老师们激励她,让她认准目标别怕苦难;同学们敬佩她,因为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别人参加参加义务劳动时,她在计算数学;别人参加舞会时,她在学习外语;别人在剧场看电影时,她在背诵国文...
方沐不是天才,她没有江祈安聪明的头脑,她只能一遍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背诵默写;她也曾在深夜崩溃痛哭,但她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距离高考越近,方沐越没有信心,她觉得她可能考不上了。
妈妈说:“文史馆最近正缺人手,考不上也没关系”;
爸爸说:“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才是对人生最大的尊敬,你已经做的很棒了”;
老师说:“方沐,你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人才,国家正处在历史的新阶段,正需要你这样有干劲、肯干事的人...”;
同学说:“去祖国的边疆参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