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螺丝都拧紧,每一个连接都牢固,如同打造一件精密的仪器。
组装完成后,又进行了无数次模拟测试,从地球表面的各种环境测试到模拟宇宙环境的真空测试,从低速行驶测试到高速航行测试,每一次测试都对自行车的性能进行了全面评估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自行车在高速航行时的稳定性问题,在穿越不同引力场时的适应性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成员们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不断调整设计方案,优化零部件的性能。经过无数次的努力和改进,这辆凝聚着黄总和整个科研团队心血的宇宙自行车终于初步成型,如同一位历经磨砺的战士,即将踏上征程。
第五章:抵制风波
就在黄总为宇宙自行车的进展而欣喜不已时,公司里却悄然掀起了一场风波。同事小李,一个痴迷于永动机研究的人,也在公司的一角默默进行着自己的实验。永动机,这个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在科学界早已被定论为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如同在沙漠中寻找永不干涸的清泉,是不切实际的。但小李却坚信自己能够打破常规,创造出奇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狂热和执着,仿佛永动机就是他一生的信仰。
他花费了大量公司资源,偷偷挪用了原本用于其他项目的经费和设备,全身心地投入到永动机的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行为逐渐被公司其他员工发现,如同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纷纷指责小李的行为是对公司资源的浪费,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就像在建造一座空中楼阁,没有任何根基。公司高层也介入了此事,严厉批评了小李,并要求他立即停止研究,否则将面临辞退的处罚,就像给一匹脱缰的野马套上了缰绳。
然而,小李并未因此放弃,他四处为自己的研究辩护,试图说服大家相信永动机的可行性,就像一位固执的传教士,坚信自己的教义。但他的努力只是徒劳,反而让大家对他的行为更加反感,如同在伤口上撒盐,让矛盾进一步激化。在这场风波中,一些人开始将黄总的外星人研究计划与小李的永动机研究联系起来,认为两者都是不切实际的疯狂想法,是一丘之貉,就像将两个不同的错误混为一谈。
这种言论逐渐在公司里传播开来,如同病毒一般迅速扩散,很快就形成了一股抵制黄总的浪潮。原本支持黄总的一些员工,也开始动摇了,他们担心自己参与的项目会因为这种负面舆论而受到影响,就像在风雨中的小船,开始左右摇晃。公司的氛围变得异常紧张,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黄总在公司里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走在公司的走廊上,他能明显感觉到同事们异样的目光,背后也时常传来窃窃私语,这些声音如同芒刺在背,让他倍感煎熬。
在一次公司内部会议上,一位平时与黄总关系不错的中层主管忍不住说道:“黄总,我知道您对外星人的研究充满热情,但现在公司里因为小李的事情,大家都有些人心惶惶。您的项目和他的看起来确实有些相似,都是那种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还耗费大量资源的研究,这让大家心里很不踏实啊。”
黄总听后,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他缓缓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视了一圈会议室里的众人,说道:“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我和小李的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
小李的永动机研究,确实违背了现有的科学定律,从理论上来说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但外星人的存在,已经有诸多迹象表明是极有可能的。我们对宇宙的了解还只是冰山一角,不能因为目前还没有找到外星人,就否定他们的存在。我花费了 40 年的时间去探索,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我对宇宙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念。我们研发宇宙自行车,也是经过了严谨的科学论证和无数次的实验,虽然困难重重,但每一步都在朝着目标前进。我希望大家能够相信科学,也相信我们的团队,不要被这种片面的观点所左右。”
尽管黄总进行了一番诚恳的解释,但抵制的声音并没有完全消失。一些员工依然对黄总的项目持怀疑态度,甚至在工作中开始消极对待,故意拖延进度,仿佛在和黄总以及整个项目作对。这给黄总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他不仅要应对科研上的难题,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安抚团队成员的情绪,化解公司内部的矛盾,就像一个人同时在走钢丝和跨越荆棘丛,艰难万分。
第六章:困境中的坚守
面对公司内部的抵制和质疑,黄总并没有选择退缩。他深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如果因为这点困难就放弃,那他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真的付诸东流了,就像一场精心筹备的演出,还未开场就已落幕。
他决定先从稳定团队成员的情绪入手。黄总召集了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开了一次闭门会议。在会议上,他坦诚地向大家说明了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