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话筒笑着说:“共享小站不是高高在上的环保项目,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生活习惯。比如我妈妈,原来总爱囤东西,现在也学会了把闲置的旧玩具放到小站,换来了邻居家的一本菜谱,最近她做的糖醋鱼简直能开店了。”
台下哄笑,而那一刻,婉儿心中却有一丝莫名的温暖。
自那以后,他们逐渐熟悉起来。
项目讨论会后,许明轩常会自然而然地和她并肩走出会议室,笑谈今天的进展;忙碌时,他会递来一杯热茶,调侃道:“林大总管,注意劳逸结合啊。”
有时,婉儿会因为琐事烦躁,许明轩便说:“不如骑车去共享小站巡查?路上风大,可以吹散烦恼。”
渐渐的,婉儿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次会议的结束,也开始下意识地留意他的身影。
这是喜欢吗?
她不确定。
但每次心跳加速时,答案似乎已经浮现。
一天傍晚,婉儿独自前往小站检查设备。
刚到门口,便听到熟悉的笑声。
透过玻璃窗,她看到许明轩站在书架旁,和一位年轻女孩说笑。女孩长发披肩,脸上挂着浅浅笑意。
婉儿愣住了。
那笑容和语气,似曾相识——正是许明轩和自己交谈时的样子。
心口仿佛被轻轻压住。
她悄悄转身,回到家中,呆呆地坐在书桌前。
我在嫉妒吗?
脑海中浮现的,仍是许明轩和那女孩说话的场景。
突然,手机响了。
许明轩发来消息:
——“婉儿,今天你没来?刚有个小学女生说想找你签名,说你是她的榜样哦。”
婉儿盯着屏幕,指尖悬在回复框上,却迟迟没有动。
第二天,婉儿在团队群里看到一条消息:
“欢迎新志愿者——许雅琪!”
旁边附着一张照片——正是昨晚那个女孩。
婉儿心头一震,随即松了口气。
原来是新志愿者。
可接着,一股复杂的情绪又涌上心头:自己为什么会因为一个误会而心神不宁?为什么会在意许明轩和谁说话?
她拿起手机,犹豫片刻,给沈秋白老师发了条消息:
——“老师,您相信友情和爱情能共存吗?”
沈老师很快回复:
——“如果一份情感里有尊重和真诚,就能共存。你是不是遇到心动的人了?”
婉儿盯着屏幕,脸微微发热。
周末,团队一起去郊区的生态农场调研。
回程时,公交车上只剩下婉儿和许明轩。
车窗外,夕阳余晖洒在他们肩上,空气安静得只剩下发动机的轻微轰鸣声。
“婉儿。”许明轩突然开口。
“嗯?”
他顿了顿,笑了笑:“昨天许雅琪和我说,她第一次见到你时,特别紧张,说你比她想象中更厉害。”
婉儿轻声笑了笑:“我有什么厉害的,不就是个忙碌的社区工作者吗?”
“你不一样。”许明轩目光真挚,“你让我相信,原来社区共享这种理想,不只是口号,而是真实可行的。”
婉儿愣住。
“还有……你一直是我特别佩服的人。”他微微侧头,声音低了些,“也是……我特别在意的人。”
心跳骤然加速。
婉儿下意识转头看向窗外,脸颊泛红。
夕阳映照在玻璃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以及倒影旁那双含笑的眼睛。
此刻,她终于明白了那份悸动的答案。
这场初恋,已悄然启程。
自那次公交车上的告白后,林婉儿和许明轩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
不再只是团队中的搭档,而是心照不宣的彼此在意。
每次项目讨论会后,两人会默契地一同留下,整理资料时不时碰触到对方的指尖;巡查共享小站时,他们会一起为淘气的孩子修理自行车,笑声在微风中交织。
那份青涩的甜意,像初夏雨后空气中的草香,清新而真实。
然而,随着共享小站项目的持续推广,挑战也接踵而来。
一日清晨,婉儿接到社区办的紧急电话:
“林婉儿同志,东南街小站被居民投诉,涉及物品丢失和设备损坏,请尽快处理。”
婉儿心头一紧。
东南街是小站最初设立的区域,也是最活跃的共享社区之一。出现问题,意味着项目的公信力可能遭受严重打击。
她匆忙赶到现场时,街口已经围了不少居民。
“我的孩子借来的绘本昨天还在,今天就不见了!”一位年轻母亲抱怨道。
“这设备修了两次,还是坏!共享?我看就是‘共损’!”一位老大爷气愤地挥着拐杖。
婉儿努力安抚着大家,耐心解释:“我们会立即调查物品丢失的原因,并尽快修理设备。共享是为了让社区更紧密,而不是制造困扰。请大家给我们一点时间。”
人群情绪略微平息,但质疑仍在空气中徘徊。
许明轩闻讯赶来,和婉儿并肩站在人群前。
他大声说:“大家放心,我们会彻查此事,并加强物品管理,确保共享小站更安全、更可靠。请相信我们,也相信你们参与共建的社区。”
熟悉的温暖笑容,让居民们的表情稍微缓和。
调查持续了三天,终于查明原因:设备读码系统出现故障,导致物品借还记录混乱,部分书籍和工具被误认为已归还。
婉儿在社区公示栏贴出了调查结果,并承诺升级系统,加强管理流程。
但风波并未因此平息。
一则匿名帖子出现在本地论坛:
“共享小站名不副实!物品丢失、设备故障不断,项目负责人能力不足,是否有利益输送?”
帖子配上了婉儿在现场和居民争论的照片,断章取义地描述为“推卸责任”。
留言区里,质疑声、嘲讽声蜂拥而至。
“就知道作秀。”
“社区经费都去哪了?”
“环保是假,骗补是真吧?”
面对屏幕上的字句,婉儿心口发闷,手指微微颤抖。
许明轩看到帖子,立即打电话过来:“别看那些无凭无据的东西,我们一起解决。”
“可是……项目刚有起色就被泼脏水,大家辛苦的努力全被否定了。”婉儿声音有些哽咽。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然后许明轩坚定地说:“我们一直在做对的事,对吧?”
“对。”
“那就别怕。风雨再大,我们一起扛。”
第二天,婉儿和团队在小站门口摆起咨询台,面对面为居民解答疑惑。
许明轩站在桌前,拿着扩音器笑着说:“大家来看看共享小站的‘黑箱秘密’吧!设备怎么升级,书籍怎么借还,咱们全透明公开!”
孩子们好奇地凑过来摸设备;大人们则听得认真。
不久后,一位老人走上前,语气缓和了许多:“之前是我急了,没想到你们真的这么尽心。”
“理解,理解。”婉儿微笑,“您的意见我们都会改进。”
这场信任修复行动持续了整整两周。
当婉儿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手机震动了一下——
——“社区论坛热帖:‘共享小站,风雨后的坚守’。”
点进去,看到的是一位居民拍下的现场照片:
阳光下,婉儿和许明轩带着一群孩子,正在讲解物品共享的故事。
帖子下的评论,逐渐变得温暖:
“原来他们做了这么多工作。”
“小站里的旧玩具让邻居家孩子乐坏了,支持!”
“有问题能解决,有团队有担当,这样的项目值得信任。”
婉儿握着手机,鼻尖微酸。
这时,屏幕上跳出一条新消息——
许明轩:
“我们赢了。”
夜风轻轻吹拂着窗帘,婉儿靠在沙发上,心中的不安终于平息。
这场风雨,他们没有被击倒,反而让彼此的信念更加坚定。
她知道,这不只是共享小站的胜利,更是她和许明轩共同成长的见证。
风波平息后的共享小站,重新焕发了活力。
东南街小站的系统升级完成后,借还记录变得更为清晰透明,设备维护流程也更高效有序。居民们逐渐习惯了这座“社区小驿站”,不仅来借书、借工具,还会留下自己的物品供邻里共享。
项目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更多街区。
林婉儿和许明轩,依旧并肩在社区内奔波,只是彼此间的默契和那份微妙的情感,愈发自然。
这天,团队接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市环保协会希望他们能在年度绿色创新论坛上,分享“共享小站”作为社区环保项目的实践经验。
“这可是个好机会!”同事李颖兴奋地说,“咱们从街头巷尾的小项目,做到被市里认可,太不容易了!”
“但这次需要上台发言。”婉儿看向手中的邀请函,心底闪过一丝紧张。
她并不擅长公众演讲。以往的分享会,大多是许明轩负责台前,她负责幕后。
“要不这次还是你去讲?”她看向明轩。
“不。”明轩语气温和却坚定,“这是我们的项目,也是你的坚持。婉儿,你该站在前面,让更多人看到你。”
那一刻,婉儿想起了那个初秋的午后,她独自推着单车穿过旧街,梦想着建立一个充满共享与信任的社区。
如今,这个梦想正在成长,她确实应该勇敢站上舞台。
演讲当天,会议厅内人头攒动。
婉儿站在讲台后,目光扫过台下陌生而期待的脸庞,心跳加速。
呼吸微微一滞时,她看到第一排的许明轩,正微笑着朝她比了个“加油”的手势。
深吸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