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前线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将士们的口粮,更是他们坚守的底气。
沈泽川也没有闲着,他通过锦衣卫的情报,找到了边沙骑兵的弱点。他将这个情报传递给了萧驰野,萧驰野根据这个情报,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边沙骑兵虽然勇猛,但他们的侧翼防守薄弱,而且他们的补给线过长,一旦被截断,必然军心大乱。”沈泽川在密信中详细地写道。
萧驰野看着密信,嘴角微微上扬,心中有了主意。他立刻召集了几位得力将领,开始部署新的作战计划。“李校尉,你带领三千精锐骑兵,绕到敌军侧翼,等我发出信号,便全力冲击他们的侧翼防线;张将军,你率领五千步兵,埋伏在敌军补给线必经之路,待敌军补给队伍出现,即刻出击,务必截断他们的补给!”萧驰野有条不紊地安排着,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离北军将士们在萧驰野的带领下,与边沙骑兵展开了殊死搏斗。萧驰野看准时机,发出了信号。李校尉率领着骑兵如同一把利刃,直插边沙骑兵的侧翼。边沙骑兵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侧翼防线瞬间大乱。
与此同时,张将军也成功地截断了边沙骑兵的补给线。边沙骑兵得知补给被断,顿时军心大乱。萧驰野见状,大声喊道:“将士们,敌军已乱,正是我们反击的时候,杀!”离北军将士们士气大振,向着边沙骑兵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在离北军的猛烈攻击下,边沙骑兵终于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萧驰野率领着将士们乘胜追击,一直将边沙骑兵赶出了端州境内。
这场战斗的胜利,让大周暂时摆脱了危机。林九卿得知胜利的消息后,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是将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绝不能辜负他们的付出。”林九卿对身边的官员们说道。
沈泽川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这一战,不仅守住了端州,也让我们在各方势力面前展示了我们的实力。接下来,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机会,推进改革。”
萧驰野回到阒都后,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他看着欢呼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这一切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要让大周变得更加强大,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林九卿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大周内部的问题依然存在,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但他相信,只要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大周的繁荣昌盛。
第15章:战后余波
端州之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整个大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林九卿、沈泽川和萧驰野在朝中也受到了众人的赞誉,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林九卿深知,这场胜利虽然暂时缓解了大周的危机,但也暴露了大周军队在军事装备和战术上的不足。“我们必须要对军队进行改革,提升他们的战斗力。边沙骑兵虽然这次被击退了,但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我们要做好万全的准备。”林九卿在朝堂上向众人说道。
沈泽川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林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进军事装备,研发更先进的武器;二是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技能和战术素养。”
萧驰野接着说:“我离北军向来以勇猛著称,但在这次战斗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的骑兵在长途奔袭后,体力消耗过大,影响了战斗力。我们需要研究出更好的战术,合理安排士兵的体力。”
众人纷纷讨论起来,提出了各种建议。林九卿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意见,心中不断思考着如何将这些建议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改革方案。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一些保守的将领对改革方案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传统的军事制度和战术已经沿用了多年,不需要进行改变。“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怎么能说改就改?这不是乱了规矩吗?”一位老将皱着眉头说道。
林九卿耐心地解释道:“时代在变化,战争的形势也在变化。如果我们一味地守着传统,不进行改革创新,将来必定会吃大亏。这次端州之战就是一个教训,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够更强大,又怎么会让百姓遭受如此大的苦难?”
沈泽川也补充道:“老将们的担忧我们理解,但我们并非要完全摒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我们的目的是让大周的军队更加强大,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国家和百姓。”
在林九卿和沈泽川等人的努力劝说下,一些将领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但仍然有少数人坚决反对,他们在朝堂上与林九卿等人争论不休。
林九卿知道,说服这些人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的事实依据。他决定先从一些小的方面入手,进行试点改革,让事实证明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第16章:改革初行
林九卿和沈泽川、萧驰野经过商议,决定先在离北军的一个小部队中进行军事改革的试点。他们挑选了一位年轻有为、思想开放的将领负责这项工作,并为他配备了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充足的物资。
试点部队开始按照新的训练方法和战术进行训练。他们加强了体能训练,增加了战术演练的频率,还引入了一些新的武器装备进行试用。
林九卿经常前往试点部队视察,关注改革的进展情况。他与士兵们交流,了解他们在训练中的感受和问题,及时调整改革方案。
“士兵们,新的训练方法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林九卿关切地问道。
一位士兵回答道:“林大人,新的训练方法虽然比以前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