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显现出一幅复杂的画卷。这里不仅有盛大的节庆,热闹的市场,还有那些默默无闻、在角落里挣扎生存的贫困儿童。陈芸一开始并未注意到他们,因为她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拍摄食物和记录古代饮食文化上。然而,随着她逐渐深入这座城市的角落,逐渐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贫困儿童的身影开始出现在她的镜头中。
那天,陈芸正在市场的一个小摊前拍摄一道传统的宋朝小吃,周围的人群熙熙攘攘,生意兴隆。她在镜头前仔细记录下摊主如何熟练地翻动锅铲,如何在蒸笼中添加新鲜的食材,香气四溢。就在她专心致志地拍摄时,一个脆弱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
“小姐,买点儿这边的糖葫芦吧!好吃又便宜。”一个小男孩站在她的身旁,抬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
陈芸略感惊讶,低头看去,那是一个穿着破旧衣衫的小男孩,约莫七八岁的模样,脸上挂着几分脏污。看到她的眼神,男孩的声音有些哽咽。
“糖葫芦...便宜的。”他小声说着,仿佛这句话已经是他所能发出的最动人的请求。
陈芸的目光从男孩身上扫过,看到他身后还有几个同样衣衫褴褛、瘦弱的孩子。他们或站或坐,有的在翻找地上的食物残渣,有的则低着头,目光空洞。这一瞬间,陈芸心里不禁涌上一股莫名的情感——那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怜悯又心疼的感觉。
“你们……”陈芸皱了皱眉,心里不禁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她知道,这些孩子大多因为贫困无法上学,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证。她并没有买下糖葫芦,而是蹲下身子,和这些孩子面对面。
“你们……平时会做些什么呢?”她问道。
小男孩低头,似乎不太愿意回答,过了一会儿才小声说:“我...我会做点儿小吃,摊贩有时候会让我帮忙。”
陈芸眼前一亮,虽然这个男孩说话的方式显得很稚嫩,但他透露出的对餐饮的兴趣让她开始思考。这些孩子虽然贫困,但似乎都对餐饮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许,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能找到一条自我成长的路。
于是,陈芸的思绪开始转动。她决定做一些不同寻常的尝试,不仅仅是拍摄美食,而是帮助这些孩子。她带着一种初次尝试的心态,开始走访城市中的贫困儿童,观察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的需求。
“你会做些什么小吃?”陈芸又问道。
这次,不只是那个男孩,而是其他孩子也逐渐放下了戒心,纷纷开口说起自己的拿手本领。有的擅长包饺子,有的能做油条,还有一个孩子会用简易的材料做各种小吃。
“我会炸鱼丸!”一个瘦小的女孩羞涩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