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被浓烈的艾草味呛醒时,茅草屋顶正漏下三寸天光。她盯着土墙上歪斜的灶王爷画像怔了半晌,才接受自己穿越成古代农妇的事实。原身的记忆如破絮般涌入——十六岁嫁到陈家冲,丈夫陈青山缠绵病榻三年,公爹早逝,如今家中只剩她和婆婆王氏守着两亩薄田。
"咳咳...当真是摔傻了?"西屋传来沙哑的男声,伴着撕心裂肺的咳嗽。林小满掀开靛蓝补丁门帘,正对上陈青山凹陷的眼窝。这个本该参加乡试的读书人,此刻裹着发硬的棉被,指节因攥着《论语》而泛白。
灶间传来摔打陶罐的声响,王氏挎着竹篮进来,黧黑脸上刻着愁纹:"米缸见底了,后山挖的野葛根先顶两日。"篮子里灰褐色的根茎裹着泥浆,林小满突然想起现代见过的饥荒纪录片。
"娘,我昨日在河边见着野葱。"林小满试探着开口,"不若我烙些饼子去镇上换钱?"
王氏浑浊的眼睛顿时立起:"败家精!去年秋收就因你偷吃祭品..."老人突然噤声,枯枝般的手按在腰间,那里别着当家的遗物——半块残破的铜钥匙。
林小满忽觉后脑钝痛,原身竟是在祠堂罚跪时撞了香案丧命的。她攥紧袖口渗血的补丁:"娘,若今日换不回钱粮,我自去里正家立卖身契。"
第二章:庖厨博弈
卯时的雾气还未散尽,林小满已在河滩剜了半筐野葱。她将最后五合糙米磨成粉,突然发现灶台竟有半罐凝固的猪油——定是王氏藏在梁上的年货。
"要遭天谴的!"王氏冲进来时,林小满正将猪油挖进陶碗,"这是留着..."话音未落,陈青山的咳嗽声破空传来,老人顿时泄了气。
面剂子在掌心翻飞,林小满模仿着记忆里陕西师傅的手法。没有擀面杖,就用酒坛口压出薄片,野葱混着粗盐在猪油里炸出焦香。第一张饼起锅时,王氏的喉头动了动。
"娘尝尝。"林小满掰下冒着热气的饼角,"若是能卖,今日就能籴米。"酥脆的声响在王氏齿间炸开,老人别过脸去,将铜钥匙拍在案上:"把独轮车推去。"
第三章:市井硝烟
青石镇早市已飘起胡辣汤的香气。林小满的独轮车刚停稳,斜刺里就撞来辆板车。满脸横肉的汉子啐道:"哪来的小娘皮敢占王记的地界?"
"张屠户莫恼。"卖炊饼的老汉扯她衣袖,"这是王掌柜亲侄子的摊位,快往桥头去。"林小满道谢时瞥见那板车上"王记炊饼"的幌子,忽然明白为何方才路过三家炊饼摊。
桥头槐树下,她将粗布铺开,特意露出金黄的饼面。当第一个挑夫用草绳串起三张饼,油香终于引来穿绸衫的妇人。林小满趁机吆喝:"秘制千层饼,凉了更劲道!"
日头西斜时,荷包里竟有二十三文钱。林小满数出五文买粟米,却在药铺前顿住脚步。坐堂大夫正念着药方:"川贝母三钱,枇杷叶..."
"姑娘要抓药?"学徒探头,"治咳疾的话,这方子要六十文。"林小满攥紧钱袋,忽见墙角竹篓堆着干枯的紫苏叶,现代养生视频突然闪过脑海。
"小哥,这些下脚料可能送我?"她指着紫苏叶,"家里腌菜用。"转身时却撞上个戴帷帽的少女,腰间玉佩刻着"仁济堂"字样。
第四章:暗潮涌动
连续七日,林小满的摊位总是最早售罄。她添了紫苏梅子饮,用竹筒分装,专卖给喉咙不适的客商。这日正要收摊,张屠户忽然堵在车前。
"小娘子好手段。"他指着改良版肉夹馍,"昨日县丞家采买十份说要宴客,可你这肉..."厚掌拍在车板上,半扇猪肉震得发颤,"用的是下水的碎肉吧?"
林小满后背沁出冷汗。古代最重食材等级,若被扣上欺瞒的罪名...忽然有清冷女声传来:"张师傅,上月初八你卖给仁济堂的病号饭,用的可是槽头肉?"
帷帽少女款步而来,玉佩在阳光下泛着青芒。张屠户顿时矮了半截:"苏小姐说笑..."
"明日我要二十份梅子饮。"少女转向林小满时帷纱轻动,"用青竹筒装,这是定金。"沉甸甸的银角子落入掌心,林小满瞥见她腕间红疹,突然想起药典记载:"姑娘可是用了生漆食盒?"
第五章:星火燎原
当陈青山能下床喝药时,院里的晾药架已摆满紫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