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偏远的青山村,连绵的大山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村子紧紧环抱其中。这里的山路蜿蜒崎岖,狭窄且颠簸,仅容一辆小型车辆勉强通过,遇上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更是难行。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岁月的侵蚀让它们显得破旧不堪,墙面满是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清晨,第一缕阳光艰难地穿透山峦的阻挡,洒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便迎着晨曦,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赵铁柱就出生在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家中的生活十分困苦,父母皆是朴实憨厚的农民,他们每日在田间弯腰劳作,与土地为伴,依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这几亩地,种着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可收成却全看老天爷的脸色。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打下的粮食勉强够一家人糊口;但要是遭遇旱灾、涝灾或是虫灾,一年的辛苦便付诸东流,一家人只能节衣缩食,艰难度日。
赵铁柱自幼便深知生活的艰辛,看着父母被岁月压弯的脊梁,以及那因常年劳作而粗糙干裂、布满老茧的双手,他的心中便暗暗立下誓言:一定要走出这座大山,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然而,贫困的家境让他在本该坐在教室里学习的年纪,不得不早早辍学,用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铁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愈发强烈。听闻城市里机会众多,能挣到更多的钱,改变生活的困境,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家乡,成为一名外出闯荡的农民工。启程那天,赵铁柱背着一个破旧的行囊,里面装着几件打着补丁的衣服,那是母亲熬了几个通宵为他缝补整理的,还有母亲亲手做的干粮,带着家的味道。他与父母在村口依依惜别,母亲眼中满是不舍与担忧,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千叮咛万嘱咐他在外要照顾好自己;父亲则默默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厚实的手掌传递着无声的力量与期许。赵铁柱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转身踏上了未知的征程,每一步都充满了坚定与决绝。
几经辗转,赵铁柱来到了繁华的滨海市。这座城市与他的家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然而,对于初来乍到的赵铁柱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和冷漠,仿佛他是一个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闯入者。
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赵铁柱四处奔波,不辞辛劳。他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不放过任何一个招工启事,只要看到,便立刻上前询问。可是,由于他学历有限,又缺乏专业技能,在求职的道路上屡屡碰壁。那些招聘者看着他那身土里土气的穿着,以及略带羞涩与局促的神情,往往只是简单地问几句,便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他。
身上的钱在一天天减少,吃饭和住宿都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夜晚,赵铁柱只能在公园的长椅上或是桥洞下勉强栖身。公园的长椅又硬又冷,寒风呼啸而过,如同锋利的刀子割在脸上,他蜷缩着身体,试图用那单薄的衣衫抵御寒冷,但却无济于事;桥洞下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让人难以入眠。饥饿、寒冷和孤独如影随形,时刻折磨着他,但赵铁柱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他心中那团渴望改变命运的火焰,始终燃烧得炽热。
终于,在一家建筑工地,赵铁柱找到了一份搬砖的工作。这份工作的艰辛程度远超他的想象,每天天还未亮,当整个城市还沉浸在梦乡之中,他就要随着工友们来到工地。沉重的砖块一块又一块地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每迈出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双腿如同灌了铅一般沉重。炎炎烈日高悬天空,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工地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赵铁柱的汗水湿透了衣衫,又迅速被蒸发,留下一道道白色的汗渍。长时间的劳作,让他的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肩膀也变得红肿不堪,疼痛难忍。但赵铁柱咬着牙坚持着,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这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无论多么艰难,都不能退缩。
在工地的日子里,赵铁柱不仅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还要忍受一些工友的排挤和欺负。这些工友们,有的是因为在城市里待得久了,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有的则是想通过欺负新人来显示自己的“地位”。他们嘲笑赵铁柱那带着浓重乡音的口音,嫌弃他穿着土里土气,与城市的环境格格不入。面对这些嘲笑和嫌弃,赵铁柱从不与他们计较,他选择默默忍受,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他深知,只有通过努力工作,才能赢得尊重,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赵铁柱还利用休息时间,仔细观察工地上的老师傅们砌墙、粉刷等工作。他的目光紧紧跟随着老师傅们的一举一动,认真学习他们的技巧和经验。他发现,砌墙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掌握好砖块的摆放角度和灰浆的涂抹厚度,这样才能保证墙体的平整和稳固;粉刷则要注意手法的均匀和力度的控制,才能让墙面看起来光滑美观。
一次,工地要进行一个小型的墙面修补项目,负责的老师傅突然生病请假。赵铁柱得知这个消息后,鼓起了勇气,向工头毛遂自荐。工头看着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干活拼命的年轻人,心中有些犹豫,但又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