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寒夜惊现女尸
冬季的冷风如针般刺透行人的衣物,这座城市在低温的笼罩下显得格外萧索。霓虹灯在湿漉漉的街道上闪烁,光影扭曲在水洼之中,仿佛预示着即将揭开的黑暗秘密。
凌晨三点,“温馨宾馆”的霓虹灯招牌忽明忽暗,宛如一只疲惫而病态的眼睛。宾馆的夜班经理在进行例行查房时,打开了302房间。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他不禁捂住口鼻,目光扫向床铺,瞬间僵在原地。
女尸裸身躺在床上,面色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潮红,像是被烈火炙烤过。她的双眼圆睁,空洞地望着天花板,嘴角微微抽搐,仿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经历了巨大的痛苦。经理颤抖着掏出手机,拨打了报警电话。
半小时后,警笛声划破夜空,刑侦支队的车辆疾驰而来。带队的是队长张伟,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多年的刑侦经验让他面对各种血腥场面都能保持冷静。辅警小王紧跟其后,他虽然年轻,但对案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极高的热情。
张伟走进房间,立刻开始观察现场。女尸的衣物整齐地叠放在一旁的椅子上,他注意到死者上衣袖口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像是在粗糙的墙面上反复摩擦所致,布料纤维中还夹杂着一些细碎的红砖粉末。床边的烟灰缸里,有几根抽了一半的泰山香烟。
“小王,你怎么看?”张伟问道。
小王沉思片刻,说道:“队长,死者衣物上的磨损和红砖粉末,很可能说明她来自城中村那种老旧的筒子楼。而且,这种香烟在城中村的小店里比较常见。”
张伟微微点头,“有道理。另外,尸体的这种异常潮红,不像是普通的氰化物中毒症状。等法医做进一步解剖,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
此时,法医老李带着助手赶到现场。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法医,一头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金边眼镜后的眼神专注而严谨。老李和助手熟练地将尸体抬上担架,运往法医鉴定中心。
张伟和小王继续在现场仔细搜寻。小王在床垫的边缘发现了一些细小的白色粉末,他小心地收集起来,放进证物袋。“队长,这会不会和死者的死因有关?”小王问道。
张伟皱着眉头,“有可能,先带回去让技术科检测。”
结束现场勘查后,张伟和小王回到警局,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两人在办公室简单梳理了一下目前掌握的线索,便前往法医鉴定中心。
在解剖室里,老李正专注地进行解剖工作。他拿起手术刀,熟练地划开尸体的胸腔,仔细检查着每一个器官。助手在一旁记录着各项数据。
“老李,情况怎么样?”张伟问道。
老李直起身子,摘下手套,神情严肃地说:“初步判断,死者是死于氰化物中毒,但这氰化物有些蹊跷。而且,她体内检测出了神经阻断剂和人工激素的混合物,这导致她的代谢速度在死前72小时内是常人的三倍。”
“神经阻断剂和人工激素?这和氰化物中毒有什么关联?”小王疑惑地问。
老李推了推眼镜,“目前还不好说,但这种组合肯定不是偶然的。我怀疑死者可能参与了某种非法的药物实验。”
张伟和小王对视一眼,意识到这起案件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
回到警局后,小王开始对死者的身份进行调查。他通过数据库对比、走访周边居民等方式,终于在傍晚时分有了一些线索。
“队长,死者身份查到了,她叫林晓,25岁,在城中村的红棉公寓租了一间房。根据邻居的说法,她平时在附近打零工,但具体工作不太清楚,行为有些神秘。”小王向张伟汇报。
张伟点了点头,“看来我们得去红棉公寓一趟。”
夜幕再次降临,张伟和小王来到了红棉公寓。这座公寓是典型的筒子楼结构,楼道狭窄昏暗,墙壁上的白灰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楼道里弥漫着一股潮湿和发霉的气味,灯光昏黄,时不时闪烁几下。
他们敲响了林晓隔壁邻居的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打开门,看到警察,脸上露出一丝紧张。
“奶奶,您别害怕,我们就想问您几个关于林晓的问题。”小王微笑着说道。
老奶奶犹豫了一下,让他们进了屋。屋里灯光昏暗,家具陈旧而简陋。
“林晓这姑娘,平时早出晚归的,我也不太清楚她具体干啥。不过,我记得她好像和附近一家宠物店的人来往挺密切。”老奶奶说道。
“宠物店?您知道具体位置吗?”张伟问道。
老奶奶想了想,“就在公寓往前两条街,招牌是个卡通小狗,挺好找的。”
离开老奶奶家后,张伟和小王立刻前往宠物店。此时,街道上的霓虹灯已经亮起,与红棉公寓内的昏暗形成鲜明对比。宠物店位于一个偏僻的角落,卷帘门半掩着,透出微弱的灯光。
他们推开门,店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宠物用品。一个年轻的女店员正在整理货物,看到他们进来,脸上闪过一丝惊慌,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请问你们是来买宠物的吗?”女店员微笑着问道,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警惕。
张伟出示了警官证,“我们是警察,想问你几个关于林晓的问题。”
女店员的脸色微微一变,“林晓?我不太熟,她只是偶尔来店里买东西。”
小王注意到女店员的异常反应,在店里四处打量。他发现店内一侧有个隐蔽的角落,被一个巨大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货架上的商品摆放得有些杂乱,似乎是故意用来遮挡视线的。
“那个角落是放什么的?”小王指着问道。
女店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