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在这混乱之际,花朝国悄然崛起,对外宣称独立。建国之初,局势动荡不安,好在有老皇帝殚精竭虑,总算让国家渐渐走上正轨。
然而,岁月不饶人,老皇帝年事渐高,精力大不如前,朝政也日益荒废。在多方压力之下,翌日早朝,朝堂之上气氛凝重,仿佛能拧出水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大臣整齐跪地,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
老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略显苍白,他微微抬手,疲惫地说道:“众爱卿平身。”声音虽不洪亮,却带着往昔的威严。
“谢陛下!”众大臣起身,垂手而立。
老皇帝咳了咳,目光缓缓扫过众人,问道:“众爱卿,今日可有要事奏来?”
话音刚落,礼部侍郎胡大人出列,躬身说道:“陛下,如今天下局势变幻莫测,我花朝国虽已立足,但内忧外患仍不容小觑。自陛下登基以来,殚精竭虑,为我朝奠定根基,实乃我朝之幸。然陛下龙体渐衰,实不宜再过度操劳。太子殿下泽明,天资聪慧,仁厚善良,且已成年,能担大任。臣以为,为保我朝长治久安,应早立太子为帝,陛下安心颐养天年,如此方能顺应民心,稳固国本啊!”
老皇帝皱了皱眉头,眼中闪过一丝不悦,说道:“朕虽年事已高,但还未到无力理政之时。太子之事,容后再议。”
胡大人却并未退缩,继续说道:“陛下,臣等皆是为了我朝江山社稷着想。如今朝堂内外,人心浮动,诸多事务亟待处理,陛下一人难以兼顾。太子殿下早已准备就绪,若能早日登基,必能带领我朝走向昌盛。”
老皇帝的脸色愈发阴沉,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说道:“够了!胡爱卿,你退下吧,此事朕自有定夺。”
胡大人无奈,只得退回到队列之中。
这时,吏部尚书纪大人快步上前,拱手禀奏:“陛下,近日各地灾荒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朝廷拨款赈灾。然而,国库空虚,财政吃紧,臣等虽竭尽全力筹措,却仍杯水车薪。臣以为,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局,集中精力解决民生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太子登基,新帝新气象,或许能激发各方力量,共度难关。”
老皇帝长叹一声,说道:“朕又何尝不知当下困境?赈灾之事,朕自会想办法。至于太子即位,岂是如此草率之事?”
刑部侍郎吴大人紧接着出列,跪地说道:“陛下,如今朝堂之上,政务积压,诸多案件拖延未决。长此以往,必将引起民怨。太子殿下精通律法,若能登基,定能整肃朝纲,提高朝堂办事效率。恳请陛下三思啊!”
老皇帝看着众大臣,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懑。他环顾四周,只见众人皆低头不语,却又隐隐透露出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
突然,众大臣齐刷刷地跪地,齐声说道:“恳请陛下顺应民意,立太子为帝,以安天下!”声音响彻大殿,震得老皇帝耳中嗡嗡作响。
老皇帝心中明白,如今已无力回天。他沉默良久,最终无奈地说道:“宣太子王泽明觐见。”
不一会儿,太子王泽明快步走进大殿,在老皇帝面前跪地,恭敬地说道:“儿臣泽明,拜见父皇。”
老皇帝看着自己的儿子,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不舍。他轻声说道:“泽明,你起来吧。”
太子起身,退在一旁。
老皇帝缓缓站起身来,指着王泽明向众大臣说道:“朕决定,即日起,传位于太子王泽明,明日举行登基典礼。望众爱卿今后能尽心辅佐新帝,保我花朝国繁荣昌盛。”
众大臣纷纷跪地,高呼:“陛下英明!”声音再次在大殿中回荡。
就这样,太子王泽明在众人的见证下,被宣布即位。老皇帝迈着沉重的步伐,缓缓走下龙椅,离开了这他曾经主宰多年的朝堂。新的时代,就此拉开帷幕,而花朝国的命运,也将在新帝的手中,走向未知的方向。
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内,香烟袅袅。刚刚登基不久的王泽明面色凝重,老皇帝坐在一旁,虽已退位,但威严仍在。
老皇帝率先开口,声音沉稳却不容置疑:“皇儿,当下局势你也清楚,丞相费忠心怀不轨,有造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