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明远的父母虽然过世得早,但在世时对他教导有方,又愿意供养他读书,村里其他孩子不是放牛就是看羊,成天在野地山坡里。
距离瓦当村三里地远的地方有一座寺庙,寺庙中住着一位老和尚。这和尚以前是瓦当村里的秀才,能识文断字,只因科举未中自己给自己剃度自己出了家,在离自己老家瓦当村三里地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修建了一座不大不小的寺庙,取名为净觉寺。
只因那瓦当村没有私塾,灵明远的父母便在灵明远六岁的时候就送到了净觉寺,跟着老和尚学习读书写字。灵明远父母在家务农,隔两三个月就去净觉寺看望灵明远,一是看灵明远学习得怎么样了,二是要供养老和尚,给老和尚带上一些粮食,布料,香腊,年生丰盈时也使些钱在瓦当村请一些人给净觉寺四处修缮一番,就是从来没给过钱,老和尚也不要钱。
灵明远十六岁已然长成了一位翩翩少年郎,在净觉寺中已经跟他师父学习了十年之久。这灵明远本就聪明好学,师父怎么教他就怎么学,甚至还会举一反三,老和尚也非常喜爱自己这位俗家徒弟。
灵明远十六岁这一年可谓是祸不单行,父母因为得病前后双双去世。家里没有旁的亲戚,便在这净觉寺中一直跟着自己的师父。平日里除了读书就是帮着老和尚干一些杂活,砍柴挑水做饭样样都做得来。
这日灵明远从山上挖了一些野菜,又去村里用黄豆换了一大块豆腐回来,做了野菜豆腐粥,便把师父请来吃饭。
师徒二人在偏屋用食,吃完饭后灵明远要去洗碗,老和尚把他叫住:“明远,师父不日就要走了。”
灵明远对师父一向恭敬,回道:“师父,要去哪?”
老和尚端坐着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为师的唯一对你的叮嘱你还记得?”
灵明远放下碗筷回道:“师父要我将来考取功名,造福一方百姓。”
老和尚一边慢捋着自己的胡子一边点头说道:“嗯!嗯!进京赶考,瓦当村离京城两千余里地,路上多有险阻,切记无论什么时候保全性命为主,你可要牢记。”
灵明远回道:“徒儿谨记。”
晚上灵明远烧水给师父打好热水,老和尚洗漱后,就一个人在房间里,灵明远回自己屋里点了一盏灯读了会书就睡了。
第二天清早,灵明远起来打扫院子中的落叶,见师父还没起来。便四处寻找,最后才到师父房中,见老和尚盘腿而坐在自己的床榻上,灵明远还以为师父在打坐,便又去做自己的事去了,晌午灵明远做好了饭,去请师父吃饭。到了师父的房间,恭恭敬敬的说:“师父,该吃饭了。”
老和尚没反应,灵明远又喊,还是没反应。灵明远仔细端详,又用手在老和尚鼻子处去试探鼻息。老和尚依然已经圆寂了,灵明远也是哭了半天。
第二天,天还没亮灵明远就上山砍了许多木材回来,加上他自己以前砍的柴,已经有十几方的木材了,灵明远把大的木材做了一个叼杠子,把那些小的木材堆成一座八米高三米宽的柴塔,又把师父的尸体从房间里背出来,用叼杠绑好吊上了自己搭建的柴塔,上去把师父姿态整理成盘腿莲花坐,自己下来后却舍不得点火,灵明远还想再多看师父几眼,就守在柴塔旁,落泪,一直到晚上半夜,才点了火。
柴塔火势越来越大,一直烧到天亮,柴塔燃尽。灵明远收拾师父的骨灰,在骨灰中找到了师父的舍利,舍利有大有小。灵明远把一颗大如猫眼的舍利取了出来,用绳子编制了一个吊坠,那最大的一颗舍利就中其中,只是被绳子包裹住没露在外面,灵明远就带在脖子上,给自己留了个念想。其他的小舍利和骨灰一并装入一个木盒之中,刻上师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