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见。
“仙真,你可知这天下之大,为何朕偏偏对你情有独钟?”他站在佛塔之巅,月光洒满他的肩头,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似藏着无尽的秘密。
我轻抚着手中串珠,淡然一笑:“陛下乃九五之尊,心意难测,臣女不敢妄自揣测。”
他哈哈大笑,声音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这世间之人,皆对朕阿谀奉承,唯有你,敢这般直言不讳。”
我低眉扫了一眼他修长的身形,不知为何,那日的青色身影却冷不丁地一闪而过。
时光如流水般轻轻拂过,我与李恪的关系日益亲密。
他时常向我倾诉朝堂之事,而我,则静静地聆听,偶尔以女子之柔,给予他一些独到的见解。他惊叹于我的聪慧,更沉迷于我的温婉。
终于,那一日,他的一道旨意,将我从三圣庵接入宫中,赐封承华,入住后宫。
母亲得知消息,面色阴晴不定,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
只有我知道,她或许从未想过,她曾厌弃的女儿,会有朝一日成为帝王之宠。
后宫的生活,繁华而复杂。
我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与温婉的性格,很快便在这深宫之中站稳了脚跟。
李恪对我宠爱有加,时常留宿我的寝宫,甚至有意废后,立我为新后。
然而,我深知后宫斗争的残酷,更明白皇后之位,并非仅凭宠爱便能坐稳。
一日,我与李恪弈棋。
棋盘之上,我与李恪的手指无意间触碰到一起,二人的嘴角不约而同地微微上扬。
“仙真,如果这局棋,朕赢了,你能答应做朕的皇后吗?”李恪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
我心中一惊,微微低头,眉眼间尽是妩媚,“仙真只愿与陛下做这天下最纯净的夫妻,却不愿被这世俗所困。还望陛下宽恕臣妾见识短浅!”
李恪闻言,眼中虽有失望闪过,但很快,取而代之地是巨大的欣喜与宽慰。
他以为,我是他心中的唯一。
可只有我知道,自己对他只是君臣之谊,并无儿女情深。
正因如此,我对皇后自然而然保持着应有的尊重与礼貌。
7
很快,我便有了身孕。
可彼时,宫廷旧制,太子立,必杀其母,如阴云般笼罩。
其他妃嫔们怀孕之际,皆默默祝祷,只愿诞下公主,而非储君。
唯我轻声对着李恪言道:“天子岂可无嗣?仙真不惧一死,只愿皇室有嫡长。”
我虽说得看似无意,但是李恪眼中闪过的一丝荧光,却让我心中一喜。
我特意挑了月圆之夜,在李恪必经之路上,虔诚立誓:“愿吾腹中所怀乃男儿,承继大统,为皇长子,仙真虽赴死,亦无憾矣。”
李恪站在暗处,听到我的祷告,默默转身离开。
后来,李恪的贴身侍从说,他那日听完我的祷告后,独自一人在御书房坐了半宿。
我知道,我的目的达到了。
永平三年三月十日,于宣光殿内,我诞下了元诩。
一时间,红光满室,异香透鼻。
我满头汗水地拥着怀里的小人儿,耳畔传来晋我为“充华”的旨意。
宫女们围拢而来,皆道:“恭喜充华,喜得龙子,此乃天大之喜啊!”
我微微一笑,目光落到了李恪的脸上,他的脸上同样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在元诩的满月宴上,李恪酒至半酣,朗声说道:“朕将立元诩为太子,大赦天下。”
这大赦之下,也包括了太子生母,我的性命。
随着元诩慢慢长大,我在后宫中的地位日益稳固。
李恪更是对我言听计从,许多朝政大事,都会征求我的意见。
而我总是微微一笑,坚称“后宫不得干政”,独留下李恪一人暗自惆怅。
我深知,此时此刻,我的羽翼还不足以支撑我站在幕前。
韬光养晦,积攒实力,是孩子长大前,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可即便如此,高皇后对我的防备之心,一日胜过一日。
宫中之人皆知,高皇后对我不悦。
果然,好景不长。
宣武帝李恪突然因病驾崩,留下了我与年幼的元诩。
朝廷内外,风云变幻。
皇后高氏意图垂帘听政,掌控大权。
而我,作为太子的生母,自然成了她的眼中钉。
8
丧钟的余音在宫墙间回荡,仿佛在为这突如其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