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书架间,手指轻轻抚过一本本精装书籍,如饥似渴地研读着西方军事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思想等各类著作。遇到晦涩难懂之处,便与来自不同国度、同样怀揣抱负的青年才俊们热烈探讨、交流思想,常常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思维碰撞中豁然开朗。他会在图书馆的角落,就着昏黄的灯光,反复钻研一本军事战略书籍,直至深夜,笔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本子。
有一回,他在研读一本关于近代战争战术演变的书籍时,对书中提及的堑壕战在不同地形下的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彻底搞清楚其中的精妙之处,他连续三天三夜泡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还与几位来自法国、德国的同学展开激烈讨论。法国同学依据本国在一战中的实战经验,强调堑壕布局要紧密结合地形的高低起伏,以形成有效的火力交叉;德国同学则从战术机动性角度出发,提出应预留多条隐秘的交通壕,便于部队快速调动与补给。沈逸尘认真聆听他们的见解,结合自己对国内山川地貌的了解,在笔记本上绘出一幅幅设想中的堑壕战应用图,心中默默思索着如何将这些先进战术带回国内,使其适应华夏大地的战场环境。
他还穿梭于各国著名军校,观摩实战演练。在尘土飞扬的校场上,看着士兵们整齐划一的队列、精准凌厉的战术动作,沈逸尘眼中满是钦佩与思索。他虚心向教官请教现代化的作战技巧与军事指挥艺术,学习如何根据地形、兵力、武器装备制定最优战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把握战机、克敌制胜。他会在演练结束后,独自留在校场,沿着士兵们的行进路线踱步,思考着如何将这些战术本土化,使其更契合国内战争的需求。有时,他会捡起地上的石子,模拟军队部署,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在英国的一所军校观摩时,他看到了一场模拟城市巷战的演练。英军士兵利用建筑物的掩护,灵活穿梭,小组之间配合默契,以最小的伤亡代价完成了对“敌军”的围剿。沈逸尘深受触动,他意识到国内城市众多,未来战争中巷战在所难免。于是,他主动向教官请教城市巷战的指挥要点,了解到如何合理分配兵力,利用街角、门窗等地形构建火力点,以及如何组织侦察与反侦察行动。回到住处后,他结合国内城市的建筑风格,如南方的窄巷、临水建筑,北方的四合院布局等,制定出一套初步的城市巷战应对方案,详细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手册上。
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也是沈逸尘海外求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庄严肃穆的会议大厅里,他聆听前沿学者剖析国际政治格局、治国理政的方略与经验。专家们对国际形势的精准预判、对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