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赚不到钱,还会赔进去很多种子、化肥和雇工的钱。
公公自己没上过几天学,不知道那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他明白,靠卖力气只能混个温饱,即使流再多汗也很难出人头地。
他不想孩子们以后像他这样,只有两脚扎进土地这一条选择,一辈子被困在这泥土里。
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去,去见识外面的山高远阔,可以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生。
而对于这些底层人来说,读书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这种意识的崛起在那个年代十分难得。
别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压根不放在心上,你想上你就去上,不想上就趁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而公公则不一样,从小到大,他从不要求两个孩子下地干活,甚至不让他们下地,“你们就负责学习这一件事,其他的都不要去管”。
或许正是因为公公的这份意念,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错,我老公是他们村子里第一个本科生。这一度成为公公的骄傲。
小叔子第一年高考失利,分数只能上专科学校。这个成绩对别的父母来说可能已经心满意足,但公公一点也笑不起来。
知道成绩的那天,他破天荒地没有下地摘菜、卖菜,一个人拿着小板凳在门外,从早上坐到了中午,中途一句话没说过,那么热的天,愣是没喝过一口水,就像丢了魂一般。
到了中午的饭桌上,公公才说了那天的第一句话:“老二这次发挥失常,没有考上本科,要不你再读一年吧,以你的基础,再学一年,明年指定能考个好学校。”
“不可能,我肯定不会再来一年,谁说都不行。”小叔子早就受够了学习的苦,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已经开始盼望着考后放飞自我了。
俩人意见不统一,连着僵持了好几天,公公好说歹说,把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就是劝不动。
眼看说服不了小叔子,公公索性直接带着小叔子下地去了,“既然你不同意,那就下地干一个月活,我几点起你几点起,我干到几点你就干到几点,一个月少一天都不行,如果一个月后你还是这个想法,我就撒手不管了。”
“干就干,谁怕谁。”八月份的太阳要多毒有多毒,只能说小叔子还是吃了年轻和没干过活的亏。
第一天体验下来还觉得没什么,到第三天他就开始有点崩溃了。就这么一天到晚地干,身体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就像被挥着鞭子的牛一样。他第一次尝到了胳膊连带着肩膀、大腿连带着屁股、脚底板连着脚踝同时疼的感觉,身体像散了架一样。
就比如摘豇豆,高处的要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