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谢行烈的项目感兴趣吗?怎么今天居然没主动报名?”
“看过就行了。”我一边打字,一边回答,“我想再等等。”
“再等等?你不是说这个方向会是热门风口么……”
“是热门,也不代表我就要做他手底下的员工啊。”我边说边敲下最后一行文字,将保存好的文件关掉,“我打算自己另起炉灶,他的项目对我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林雨瞪大眼:“你要自己搞创业?”
“对。”我靠在椅子上,手指轻敲桌面,“如果我真能踩准这波趋势,我为什么要给别人打工呢?”
她看我笃定的模样,似乎想继续追问,但终究没说出口。毕竟在她的认知里,我其实很少“冒险”,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可前世不正是这样?我自诩稳妥,却把所有冒险的机会给了谢行烈,结果为他挡了黑锅、替他挨了暗算。
“今生我要逆转。”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
第四章:暗中筹谋
在大学最后一年的时间里,我开始真正地按照记忆中“即将爆发的商业机会”去做准备。
首先,我利用课余时间展开了几项前世我曾经看不上的“小业务”:跨境电商、二次元周边、以及网络短视频的运营。我清楚地记得,前世这些赛道陆续出现了几个迅速崛起的团队,靠着互联网红利短短两三年内估值翻番,还获得顶级资本青睐。
我没有太多钱,也不敢直接大手笔投资,但我充分发挥自己前世积攒的“专业力”:我懂融资套路,也懂核心的运营规则,甚至知道哪些平台未来会火。于是,我整合了身边几个同学的资源,成立了一个小型项目组,准备在毕业前运作一把。
“清凝,我觉得你脑子里有天生的商业嗅觉。”林雨成为我项目组里的一员,她专门负责联络供应商,“你怎么会知道要从这里切入?”
“感觉吧。”我半开玩笑地敷衍。“我对市场有点研究。”
她笑着点头,我知道她半信半疑。但没关系,等到项目产生第一笔真正的收入时,一切质疑都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我也默默关注着谢行烈的进度。他的创业团队几乎是校内最耀眼的:他们已经拿到天使轮的融资,准备在毕业季大干一场。我知道这正是他起势的关键节点,前世的我在这一阶段倾尽财力辅助他,让他快速跑通市场。
如今,我没有站到他身边——这本身就让他感到意外。好几次,他单独找到我,半是邀请半是诱惑:“清凝,你有商业头脑,为什么不跟我一起干?我可以给你技术合伙人的股份。”
我听了,心里一阵冷笑:这点“技术合伙人”股份可比我前世掏真金白银支持他时还多一些。看来他想要用利益来拉拢我。我故作思考,最后依旧摇头:“我觉得自己做更适合,就不去当别人的助手了。”
他眉头紧锁,不甘心地问:“你是不是对我有什么误会?或是觉得我这个项目前景不好?”
我只淡淡撂下话:“你是块金子,但你并不是我想要的那座金矿。”
他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反驳,最后只能沉默地看着我离开。那一刻,我感觉到他心里生出了些许不安:因为他向来习惯了被人追捧,尤其是被我追捧——前世就是这样,而今生我完全换了一种态度,足以撼动他的自尊。
和谢行烈的“正规军”相比,我的团队规模小、进度慢,还要兼顾学业,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更何况我身边这帮同学多半只是对创业“好奇”,很难有超强的执行力。
为此,我特意联系了一个神秘合伙人——他是前世我在职场上认识的业务精英,叫顾远。前世他本来在一家行业巨头公司干到经理职位,被谢行烈打压裁员,事业受挫,后来辗转国外发展,再没回国。
如今他还没遇到那些糟心事,依旧在国外一所名校念研。我发了邮件给他,半开玩笑地说:“我打算搞点跨境电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考虑合伙。哪怕是给我技术指导也好。”
几天后,他意外地回复我:“有点意思。你打算怎么做?你不是还没毕业吗?”
我回邮件一口气写了两千多字,从市场前景到用户定位,从定价策略到供应链整合,都做了详尽阐述——这些信息都是我基于前世见闻所做的筛选与提炼,我自信它足以打动顾远。
果然,没过两天,他回了几张长图,详细分析了可行性与风险点,结尾写道:“如果你真的能找到一些靠谱资源,我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拿一些资金入股。但……你真能hold住?”